
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21日电(张益)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传来喜讯,在由其宣传中心主办的“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中,张掖市上报的《肃南县:异地借牧,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通幽曲径》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精选案例,相关案例已汇编成册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肃南异地借牧模式成为全国草原生态治理的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样本。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境内)生态保护的核心责任主体,肃南县近年来始终严守生态安全底线,聚焦草原承载压力突出的核心问题,创新探索出“异地借牧”这一生态保护新路径。每年10月,当祁连山草原渐入秋冬,肃南县约20万头(只)牛羊便会开启“跨区迁徙”,前往周边农区的庄稼地借牧觅食,为600万亩天然草场“放年假”近5个月,让草原得以充分休养生息,成功破解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生态与经济两难困局。

图为肃南牧民在农区借牧。张掖市林草局供图。
十年生态接力,成效数据为证。监测显示,与2014年相比,2024年祁连山草原植被盖度从68%跃升至78.2%,牧草平均高度由12厘米增长至19厘米,优质可食牧草比例从45%提升至65%,草原植被愈发茂密、牧草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呈现出稳步向好的良好态势。这背后,正是异地借牧模式实现“牧区繁育+农区借牧”跨区域协作的生动成果——农区秸秆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牧区草原压力有效缓解,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次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是国家对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高度肯定。”张掖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肃南异地借牧模式不仅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鲜活实践,更是全市林草系统推动草原可持续治理的重要成果。该案例的推广,将进一步擦亮“祁连山生态保护”金字招牌,为全市生态治理“三北”工程建设注入新动能,也为后续争取更多生态项目与政策支持筑牢根基。

图为借牧途中。张掖市林草局供图。
如今,祁连山草原上的“休养生息”故事,正通过全国典型案例的推广走向更广天地。肃南异地借牧这一兼具生态效益与民生温度的创新模式,不仅守护了西部生态屏障,更为全国草原地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提供了来自祁连山麓的实践答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21日电(张益)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传来喜讯,在由其宣传中心主办的“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中,张掖市上报的《肃南县:异地借牧,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通幽曲径》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精选案例,相关案例已汇编成册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肃南异地借牧模式成为全国草原生态治理的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样本。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境内)生态保护的核心责任主体,肃南县近年来始终严守生态安全底线,聚焦草原承载压力突出的核心问题,创新探索出“异地借牧”这一生态保护新路径。每年10月,当祁连山草原渐入秋冬,肃南县约20万头(只)牛羊便会开启“跨区迁徙”,前往周边农区的庄稼地借牧觅食,为600万亩天然草场“放年假”近5个月,让草原得以充分休养生息,成功破解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生态与经济两难困局。

图为肃南牧民在农区借牧。张掖市林草局供图。
十年生态接力,成效数据为证。监测显示,与2014年相比,2024年祁连山草原植被盖度从68%跃升至78.2%,牧草平均高度由12厘米增长至19厘米,优质可食牧草比例从45%提升至65%,草原植被愈发茂密、牧草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呈现出稳步向好的良好态势。这背后,正是异地借牧模式实现“牧区繁育+农区借牧”跨区域协作的生动成果——农区秸秆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牧区草原压力有效缓解,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次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是国家对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高度肯定。”张掖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肃南异地借牧模式不仅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鲜活实践,更是全市林草系统推动草原可持续治理的重要成果。该案例的推广,将进一步擦亮“祁连山生态保护”金字招牌,为全市生态治理“三北”工程建设注入新动能,也为后续争取更多生态项目与政策支持筑牢根基。

图为借牧途中。张掖市林草局供图。
如今,祁连山草原上的“休养生息”故事,正通过全国典型案例的推广走向更广天地。肃南异地借牧这一兼具生态效益与民生温度的创新模式,不仅守护了西部生态屏障,更为全国草原地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提供了来自祁连山麓的实践答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