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晨曦穿透连栋智能温室穹顶,临泽县沙河镇化音村占地40余亩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作为沙河镇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该示范园以高标准日光温室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联动,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土地,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带动:从“闲置土地”到“智慧菜园”
为夯实设施农业发展根基,沙河镇化音村精准聚焦40余亩村集体闲置土地,通过清整、规划与升级,建成9座双面保温大棚及1座日光温室,配套供水、供电、传感设备及农资农机存储库房。项目依托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采用“村集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运营模式,旨在打造集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就业带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共争取项目投资590万元,现已全面完成建设内容。项目建成后,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和设施租赁实现年增收约30万元,同时吸纳周边15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年人均增收超6000元。目前,首茬菠菜、油麦菜、香菜郁郁葱葱,于10月中旬上市;日光温室内的七彩番茄、水果辣椒、奶油黄瓜将于11月初错峰供应市场,形成“四季有菜、错季销售”的产业格局。
科技赋能:从“传统农业”到“智能种植”
走进双面保温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菠菜、油菜整齐地排列,株距均匀,仿佛是经过精心排练的绿色方阵,温润的空气裹挟着绿叶菜独有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西红柿大棚内,也好似进入了一个被绿色魔法笼罩的秘境,长势喜人。菠菜叶片肥厚、色泽鲜亮,长势远超传统露天种植。这得益于大棚配备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监测仪等设备,实时调节水肥供给和通风条件,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过去种菜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临泽县沙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柯啸表示,大棚采用滴灌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提高40%,每亩菠菜产量可达3.2吨左右,较传统种植翻了一番。此外,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通过特殊材料保温,冬季无需额外加温即可生产茄果类蔬菜,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产业联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项目采用“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模式,由化音村集体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运营,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市场销售服务。村民既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又能以“务工+分红”形式参与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以前冬天只能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王大姐一边采菠菜一边笑着说。据统计,该项目已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分拣、包装等环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同时,园区与新合作百惠公司、兰州、西宁等地的商超签订供货协议,确保产品销路畅通。
生态效益:从“绿色种植”到“循环农业”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项目注重生态保护。大棚内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面源污染;秸秆还田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土壤养分,形成“种植——秸秆——肥料”循环链。此外,柔性墙体材料可降解,避免传统砖混结构对耕地的破坏,真正实现“绿色生产”。
“黑土地是我们的‘饭碗田’,保护好才能持续发展。”临泽县沙河镇化音村党支部书记宋鸿利指着大棚外的秸秆处理中心介绍,政府对秸秆还田每吨补助300元,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环保积极性。随着项目全面投产,化音村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引入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同时,依托村776亩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形成“温室+大田”互补格局,年供应优质蔬菜超2000吨,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从闲置土地到智慧菜园,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化音村高标准日光温室项目正以创新模式激活乡村活力。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不仅承载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我们将以化音村为标杆,推动全镇13个重点项目落地,力争2025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8万元,让更多村民共享现代农业红利。”临泽县沙河镇副镇长靳建耀表示。
近年来,临泽县沙河镇以设施农业为传统农业转型突破口,锚定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方向,通过政策资金撬动与土地资源盘活,依托新合作百惠公司的产业化效应引领,已形成“设施种植+露地栽培”互补的蔬菜产业格局,并构建起“龙头企业牵引、合作社服务、农户参与”的产业链条,让小农户稳稳嵌入产业发展体系,成功撬动农业产业从“量”到“质”的升级,走出一条“设施增效、品牌增值、生态富民”的特色路径。(廖梓茵)
当晨曦穿透连栋智能温室穹顶,临泽县沙河镇化音村占地40余亩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作为沙河镇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该示范园以高标准日光温室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联动,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土地,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带动:从“闲置土地”到“智慧菜园”
为夯实设施农业发展根基,沙河镇化音村精准聚焦40余亩村集体闲置土地,通过清整、规划与升级,建成9座双面保温大棚及1座日光温室,配套供水、供电、传感设备及农资农机存储库房。项目依托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采用“村集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运营模式,旨在打造集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就业带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共争取项目投资590万元,现已全面完成建设内容。项目建成后,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和设施租赁实现年增收约30万元,同时吸纳周边15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年人均增收超6000元。目前,首茬菠菜、油麦菜、香菜郁郁葱葱,于10月中旬上市;日光温室内的七彩番茄、水果辣椒、奶油黄瓜将于11月初错峰供应市场,形成“四季有菜、错季销售”的产业格局。
科技赋能:从“传统农业”到“智能种植”
走进双面保温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菠菜、油菜整齐地排列,株距均匀,仿佛是经过精心排练的绿色方阵,温润的空气裹挟着绿叶菜独有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西红柿大棚内,也好似进入了一个被绿色魔法笼罩的秘境,长势喜人。菠菜叶片肥厚、色泽鲜亮,长势远超传统露天种植。这得益于大棚配备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监测仪等设备,实时调节水肥供给和通风条件,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过去种菜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临泽县沙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柯啸表示,大棚采用滴灌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提高40%,每亩菠菜产量可达3.2吨左右,较传统种植翻了一番。此外,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通过特殊材料保温,冬季无需额外加温即可生产茄果类蔬菜,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产业联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项目采用“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模式,由化音村集体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运营,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市场销售服务。村民既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又能以“务工+分红”形式参与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以前冬天只能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王大姐一边采菠菜一边笑着说。据统计,该项目已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分拣、包装等环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同时,园区与新合作百惠公司、兰州、西宁等地的商超签订供货协议,确保产品销路畅通。
生态效益:从“绿色种植”到“循环农业”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项目注重生态保护。大棚内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面源污染;秸秆还田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土壤养分,形成“种植——秸秆——肥料”循环链。此外,柔性墙体材料可降解,避免传统砖混结构对耕地的破坏,真正实现“绿色生产”。
“黑土地是我们的‘饭碗田’,保护好才能持续发展。”临泽县沙河镇化音村党支部书记宋鸿利指着大棚外的秸秆处理中心介绍,政府对秸秆还田每吨补助300元,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环保积极性。随着项目全面投产,化音村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引入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同时,依托村776亩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形成“温室+大田”互补格局,年供应优质蔬菜超2000吨,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从闲置土地到智慧菜园,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化音村高标准日光温室项目正以创新模式激活乡村活力。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不仅承载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我们将以化音村为标杆,推动全镇13个重点项目落地,力争2025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8万元,让更多村民共享现代农业红利。”临泽县沙河镇副镇长靳建耀表示。
近年来,临泽县沙河镇以设施农业为传统农业转型突破口,锚定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方向,通过政策资金撬动与土地资源盘活,依托新合作百惠公司的产业化效应引领,已形成“设施种植+露地栽培”互补的蔬菜产业格局,并构建起“龙头企业牵引、合作社服务、农户参与”的产业链条,让小农户稳稳嵌入产业发展体系,成功撬动农业产业从“量”到“质”的升级,走出一条“设施增效、品牌增值、生态富民”的特色路径。(廖梓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