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腹地,海拔4400米的红塘引水渠旁,一个身影正弯腰检查渠坝。他脸上的皮肤因常年风吹日晒显得粗糙,指节布满老茧,身后是皑皑雪山,身前是静静流淌的渠水——他就是许茂俊,是张掖市高台县红崖子水管所的一名普通水管工,也是当地人口中亲切的“塘长”。27年来,他以山为家、以渠为伴,用青春和坚守守护着这条被誉为高台“红旗渠”的生命线。
1998年5月,20多岁的许茂俊因身体素质好、肯吃苦,被水管所领导选中接手红塘引水渠管理工作。彼时的红塘,荒无人烟、山路艰险,往返一次要走30多公里羊肠小道,耗时13个小时。家人极力反对,可看着先辈们耗尽心血修建的引水渠,许茂俊咬了咬牙:“总得有人守,我不去谁去?”这一守,就是27年。
红塘的苦,是刻在骨血里的。每年近半年时间,这里都被大雪覆盖,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度。许茂俊赶去管理房,往往要走10个小时,到地方时手脚早已冻僵,脸上的皮肤更是一层层往下褪。夏季浇灌期,暴雨频繁,他每天要在5公里长的水渠上巡查,哪怕深夜下雨,也得打着手电徒步查看。2023年6月,祁连山突发山洪,冲毁了多处明渠。许茂俊连夜带队勘察,顶着高寒缺氧、山路湿滑的困难,四天四夜连轴转,修复明渠28.3米,清理土石方20余方。“多抢一分钟,下游的庄稼就多一分保障。”他抹着脸上的泥水说。
上红塘的路,是用脚步“踩”出来的。从石灰关水库到红塘,20公里山路海拔抬升1730多米,最陡的地方坡度接近30度,连落脚的地方都难找。刚工作时,许茂俊全靠步行,每天凌晨4点就出发,伴着月光和雪山走在寂静的山路上。2004年,家里省吃俭用买了辆摩托车,可过涉水路段时依旧凶险。有一次,摩托车在河中间熄火,他连人带车被水流冲向下游,多亏一块大石头挡住才脱险,浑身湿透的他依旧推着车往红塘赶。更让人揪心的是,山里常有狼、狗熊出没,每次上山,他都要攥着一根木棍防身,碰见野生动物只能扯着嗓子大喊驱赶。
红塘的管理房,是一间石头垒的小屋,被牛粪烟熏得漆黑,晚上全靠煤油灯照明。在这里,水60多度就沸腾,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得爬两个小时山到山顶找信号;深夜里,只有风声和狼嚎相伴。可许茂俊从没想过放弃:“这渠是先辈的心血,我得守好。”
27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家里的农活、照顾儿女的重担全压在妻子肩上,儿子结婚时,他匆匆赶回家吃了顿饭就返回红塘;孙子出生时,他只在电话里听了听哭声,又转身投入到渠道抢修中。“只要刮风下雨,他就坐立不安,心里全是红塘。”妻子嘴上抱怨,眼里却满是心疼。有一年农忙,许茂俊回家帮忙收割,突然变天,他扔下农具,骑上摩托车就往山里冲,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如今,50多岁的许茂俊两鬓已染霜,可他依旧每天巡查在红塘引水渠旁。在他的守护下,这条“生命线”从未断流,保障着新坝镇7个村2800人的饮水,以及1.8万余亩耕地的灌溉。他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天边的红塘》,先后荣获“甘肃好人”“中国好人”等称号,可他依旧朴实地说:“我就是个水管工,守好渠、护好水,就够了。”
祁连雪山见证着他的坚守,红塘渠水记录着他的奉献。许茂俊用27年的光阴,诠释了“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也让“坚守”二字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
祁连山腹地,海拔4400米的红塘引水渠旁,一个身影正弯腰检查渠坝。他脸上的皮肤因常年风吹日晒显得粗糙,指节布满老茧,身后是皑皑雪山,身前是静静流淌的渠水——他就是许茂俊,是张掖市高台县红崖子水管所的一名普通水管工,也是当地人口中亲切的“塘长”。27年来,他以山为家、以渠为伴,用青春和坚守守护着这条被誉为高台“红旗渠”的生命线。
1998年5月,20多岁的许茂俊因身体素质好、肯吃苦,被水管所领导选中接手红塘引水渠管理工作。彼时的红塘,荒无人烟、山路艰险,往返一次要走30多公里羊肠小道,耗时13个小时。家人极力反对,可看着先辈们耗尽心血修建的引水渠,许茂俊咬了咬牙:“总得有人守,我不去谁去?”这一守,就是27年。
红塘的苦,是刻在骨血里的。每年近半年时间,这里都被大雪覆盖,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度。许茂俊赶去管理房,往往要走10个小时,到地方时手脚早已冻僵,脸上的皮肤更是一层层往下褪。夏季浇灌期,暴雨频繁,他每天要在5公里长的水渠上巡查,哪怕深夜下雨,也得打着手电徒步查看。2023年6月,祁连山突发山洪,冲毁了多处明渠。许茂俊连夜带队勘察,顶着高寒缺氧、山路湿滑的困难,四天四夜连轴转,修复明渠28.3米,清理土石方20余方。“多抢一分钟,下游的庄稼就多一分保障。”他抹着脸上的泥水说。
上红塘的路,是用脚步“踩”出来的。从石灰关水库到红塘,20公里山路海拔抬升1730多米,最陡的地方坡度接近30度,连落脚的地方都难找。刚工作时,许茂俊全靠步行,每天凌晨4点就出发,伴着月光和雪山走在寂静的山路上。2004年,家里省吃俭用买了辆摩托车,可过涉水路段时依旧凶险。有一次,摩托车在河中间熄火,他连人带车被水流冲向下游,多亏一块大石头挡住才脱险,浑身湿透的他依旧推着车往红塘赶。更让人揪心的是,山里常有狼、狗熊出没,每次上山,他都要攥着一根木棍防身,碰见野生动物只能扯着嗓子大喊驱赶。
红塘的管理房,是一间石头垒的小屋,被牛粪烟熏得漆黑,晚上全靠煤油灯照明。在这里,水60多度就沸腾,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得爬两个小时山到山顶找信号;深夜里,只有风声和狼嚎相伴。可许茂俊从没想过放弃:“这渠是先辈的心血,我得守好。”
27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家里的农活、照顾儿女的重担全压在妻子肩上,儿子结婚时,他匆匆赶回家吃了顿饭就返回红塘;孙子出生时,他只在电话里听了听哭声,又转身投入到渠道抢修中。“只要刮风下雨,他就坐立不安,心里全是红塘。”妻子嘴上抱怨,眼里却满是心疼。有一年农忙,许茂俊回家帮忙收割,突然变天,他扔下农具,骑上摩托车就往山里冲,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如今,50多岁的许茂俊两鬓已染霜,可他依旧每天巡查在红塘引水渠旁。在他的守护下,这条“生命线”从未断流,保障着新坝镇7个村2800人的饮水,以及1.8万余亩耕地的灌溉。他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天边的红塘》,先后荣获“甘肃好人”“中国好人”等称号,可他依旧朴实地说:“我就是个水管工,守好渠、护好水,就够了。”
祁连雪山见证着他的坚守,红塘渠水记录着他的奉献。许茂俊用27年的光阴,诠释了“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也让“坚守”二字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