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运河,千年流淌。
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流动史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保护传承工作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作为杭州三大世界遗产之一,大运河不仅是贯通南北的水上动脉, 更是厚重的文化遗产,杭州如何不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25年初,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以系列覆盖运河两岸城区的文物执法宣传教育活动,交出了一份“法治护航文脉”的创新答卷,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
普法先行:一场守护文明根脉的全民动员
2025年1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二十周年之际,杭州市大运河文物执法宣传教育宣讲活动在临平区塘栖镇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浙大城市学院等省、市部门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也专程发来贺信。
“谁执法谁普法是明确要求,大运河文物执法更是重点难点。”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主任徐小川在致辞中道出初心。这场以“守护流动的史诗”为内核的系列宣讲,开创了跨领域协作的文保普法新模式——专业院校提供学术支撑,基层村社搭建传播阵地,文物特派员和志愿者深入一线,媒体扩大声量,共同织密法治防护网。启动仪式上,来自塘栖镇的文保工作者与浙大城市学院师生接过宣讲团聘书。“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城院考古专业学生袁艺嘉的倡议,道出了年轻一代守护大运河的担当。
法治声音浸润运河两岸
紧随启动仪式,系列宣讲如星火燎原,在运河沿线城区次第展开。
基层深耕:拱墅区拱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连办两场,面向社区居民、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宣讲员吴语涵通过“流动的史诗”六大模块,将2500年运河史与《文物保护法》深度融合。拱宸桥、富义仓等古迹故事与“5G基站违规建设案”等真实案例交织,让“保护第一、有效利用”原则深入人心。现场青年学子积极响应:“要用专业为文保出力!”
市民互动:3月18日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日,临平区人民广场变身普法课堂;拱墅区运河畔的开放宣讲,让市民在千年水道旁感悟法治与文保的共生。
精准施策:萧山区衙前镇的压轴宣讲直击“最后一公里”,面向企业主、村民和基层工作人员,将文保责任压实到生产生活一线。
从社区书院到城市广场,从校园课堂到企业车间,活动覆盖多个城区。临平区文保所所长兰廷成的专题讲座,梳理大运河文脉与法理;执法部门精心设计的《大运河文物保护指南》折页、运河文创纪念品,让法律知识“带得回家”;环保盆栽则巧妙传递“生态与文保并重”的理念。
溯源与深化:从执法整改到全民共治
此次系列宣讲并非孤立行动。早在2024年3月,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便牵头会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开展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执法调研。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巡查塘栖至三堡河段,走访10处整改项目,与沿线城区共商保护大计。调研明确“保护传承利用”三位一体路径,提出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执法协作、健全普法网络等关键举措,为后续宣讲奠定实践根基。
据负责人介绍,系列活动紧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节点,立足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背景,明确三大目标:提升沿线企业、居民文保意识;减少文物违法案件;构建全民参与的安全防线。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间,万份普法折页进入塘栖镇等试点街道;15块案例展板巡展政府公众活动;专业宣讲团足迹遍布社区学校……一套线上线下结合、宣教与执法并重的“组合拳”清晰呈现。
杭州样本:让法治为千年运河续写新篇
从执法调研的“问题导向”到多场宣讲的“全民浸润”,杭州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机制创新:在临平工作站授牌浙江省文化市场执法带头人张祖旻工作室,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一线,源头预防文物违法。
主体多元:高校师生、社区居民、企业员工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青年学子志愿参与调研普法,全民共治网络日渐成形。
古今对话:刚性执法与柔性教育结合,既严惩“擅自施工破坏风貌”等行为,又以文创、讲座唤醒文化认同,实现“古今贯通”。
“系列宣讲是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创新实践,旨在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治’。”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当前,杭州正持续将文保责任制融入基层治理体系,联动学校拓展“普法进校园”,探索数字化传播,为大运河永续传承筑牢法治根基。
泱泱运河,千年流淌。
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流动史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保护传承工作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作为杭州三大世界遗产之一,大运河不仅是贯通南北的水上动脉, 更是厚重的文化遗产,杭州如何不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25年初,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以系列覆盖运河两岸城区的文物执法宣传教育活动,交出了一份“法治护航文脉”的创新答卷,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
普法先行:一场守护文明根脉的全民动员
2025年1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二十周年之际,杭州市大运河文物执法宣传教育宣讲活动在临平区塘栖镇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浙大城市学院等省、市部门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也专程发来贺信。
“谁执法谁普法是明确要求,大运河文物执法更是重点难点。”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主任徐小川在致辞中道出初心。这场以“守护流动的史诗”为内核的系列宣讲,开创了跨领域协作的文保普法新模式——专业院校提供学术支撑,基层村社搭建传播阵地,文物特派员和志愿者深入一线,媒体扩大声量,共同织密法治防护网。启动仪式上,来自塘栖镇的文保工作者与浙大城市学院师生接过宣讲团聘书。“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城院考古专业学生袁艺嘉的倡议,道出了年轻一代守护大运河的担当。
法治声音浸润运河两岸
紧随启动仪式,系列宣讲如星火燎原,在运河沿线城区次第展开。
基层深耕:拱墅区拱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连办两场,面向社区居民、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宣讲员吴语涵通过“流动的史诗”六大模块,将2500年运河史与《文物保护法》深度融合。拱宸桥、富义仓等古迹故事与“5G基站违规建设案”等真实案例交织,让“保护第一、有效利用”原则深入人心。现场青年学子积极响应:“要用专业为文保出力!”
市民互动:3月18日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日,临平区人民广场变身普法课堂;拱墅区运河畔的开放宣讲,让市民在千年水道旁感悟法治与文保的共生。
精准施策:萧山区衙前镇的压轴宣讲直击“最后一公里”,面向企业主、村民和基层工作人员,将文保责任压实到生产生活一线。
从社区书院到城市广场,从校园课堂到企业车间,活动覆盖多个城区。临平区文保所所长兰廷成的专题讲座,梳理大运河文脉与法理;执法部门精心设计的《大运河文物保护指南》折页、运河文创纪念品,让法律知识“带得回家”;环保盆栽则巧妙传递“生态与文保并重”的理念。
溯源与深化:从执法整改到全民共治
此次系列宣讲并非孤立行动。早在2024年3月,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便牵头会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开展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执法调研。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巡查塘栖至三堡河段,走访10处整改项目,与沿线城区共商保护大计。调研明确“保护传承利用”三位一体路径,提出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执法协作、健全普法网络等关键举措,为后续宣讲奠定实践根基。
据负责人介绍,系列活动紧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节点,立足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背景,明确三大目标:提升沿线企业、居民文保意识;减少文物违法案件;构建全民参与的安全防线。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间,万份普法折页进入塘栖镇等试点街道;15块案例展板巡展政府公众活动;专业宣讲团足迹遍布社区学校……一套线上线下结合、宣教与执法并重的“组合拳”清晰呈现。
杭州样本:让法治为千年运河续写新篇
从执法调研的“问题导向”到多场宣讲的“全民浸润”,杭州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机制创新:在临平工作站授牌浙江省文化市场执法带头人张祖旻工作室,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一线,源头预防文物违法。
主体多元:高校师生、社区居民、企业员工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青年学子志愿参与调研普法,全民共治网络日渐成形。
古今对话:刚性执法与柔性教育结合,既严惩“擅自施工破坏风貌”等行为,又以文创、讲座唤醒文化认同,实现“古今贯通”。
“系列宣讲是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创新实践,旨在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治’。”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当前,杭州正持续将文保责任制融入基层治理体系,联动学校拓展“普法进校园”,探索数字化传播,为大运河永续传承筑牢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