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科技赋能系列报道之创新平台】在戈壁绿洲上搭建创业沃土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19日 17:33

分享到:

在戈壁绿洲上搭建创业沃土

——记甘肃丝路新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鼎誉创业孵化园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间,甘肃鼎誉创业孵化园如同一颗悄然生长的种子,自2015年落地高台县湿地新区以来,已悄然培育出一片创新创业的繁茂森林。这个由甘肃丝路新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的综合型孵化基地,以“为创新者筑梦、为创业者筑巢”为初心,用九年时间将860余万元的初期投入,浇灌成累计孵化134家企业、带动3000余人就业的创业生态系统。

从“空壳”到“生态”:孵化空间的破茧之路

  走进鼎誉孵化园的17个功能区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待开发的空白地带。如今,创客书吧里翻动的书页与党群服务中心的讨论声交织,非遗文创孵化中心的传统手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直播带货相映成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孵化园精心设计的“生态图谱”。

  “我们不是简单提供办公场地,而是构建创业所需的完整生态链。”孵化园运营负责人介绍道。通过“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的三级服务体系,11名资深导师与8名专业服务人员组成“创业护航队”,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上市的全周期陪伴。截至目前,已累计为650余名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帮助362家企业代办证照,如同为幼苗搭建起防风挡雨的温室。

  在孵化园的展示厅里,一组数据格外醒目:79家成功出孵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这些数字背后,是《废旧塑料无害化回收》等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蜕变,也是孵化园从“物理空间”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分级孵化:给每个创业阶段精准赋能

  “初创期当导师,成长期做管家,成熟期当助手”,这句写在孵化园墙上的服务理念,恰是其差异化培育模式的写照。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的需求,这里量身定制了一套“孵化方法论”。

  对初创企业,孵化园紧扣高台县“一带一路”节点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机遇,引导创业者聚焦文化创意、农牧科技等本地优势产业。张掖弘兴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还记得,正是孵化园组织的农特产品电商培训,让他们从传统批发转型为年销百万的电商企业。

  对于成长期企业,“会诊式”服务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整合150余家会员企业资源,孵化园搭建起跨行业协作平台。大地新能源公司的新型生物质锅炉项目,正是在专家团队指导下优化了技术路线,最终斩获省级创业大赛奖项。据统计,孵化园已帮助入孵企业注册商标226项、申请专利100项,为企业装上“知识产权铠甲”。

  而对成熟期企业,孵化园则变身“资源桥梁”。组织企业赴杭州、深圳等地考察,促成15项战略合作;推送8个项目参加国家级创业大赛并获奖,其中《体外可穿戴帕金森治疗仪》项目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培育逻辑,让不少企业出孵后仍与孵化园保持深度合作。

政策活水:让创业种子生根发芽

  “如果说服务是土壤,政策就是灌溉的活水。”这是许多入孵企业的共同感受。鼎誉孵化园深谙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将分散的政策红利整合为精准滴灌的“政策套餐”。

  通过落实“五免一补”“六奖两补”等政策,孵化园累计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310万元,对接创业担保贷款1800万元。更具特色的是其“评级减免”机制:根据企业发展潜力评定等级,A级企业可全免水电暖房租,这种“优扶优”的机制倒逼企业良性竞争,至今已为134家企业减免费用362.8万元。

  在政策之外,孵化园更着力构建“创业社群”。青年创业者联合会定期举办的沙龙、企业家大讲堂,让“孤独的创业者”找到同行者。年逾六旬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傅没想到,在这里能通过“新阶层人士联谊会”结识年轻设计师,让传统剪纸技艺焕发新生。

造血机制:公益与效益的平衡术

  可持续发展是孵化基地的共同考题,鼎誉孵化园探索出的“一服一训两租两代理一入股”模式给出了独特答案。将60%的服务收益投入种子期投资,既保证了基地的公益属性,又形成良性循环,九年累计实现盈利430余万元。

  这种平衡术在细节中显现:会议室租赁的微薄收入反哺免费创业培训,知识产权代理的收益投向优质初创项目。某农牧科技企业创始人回忆,正是孵化园的50万元入股资金,让他们熬过了产品研发的“死亡谷”,如今企业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

  从戈壁小城到省级示范基地,鼎誉孵化园的九年蝶变,恰是新时代县域创业生态建设的缩影。在这里,每一份创业梦想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创新火花都能找到燎原的可能。正如孵化园墙上那句标语:“我们不生产企业,只培育让企业成长的土壤。”这片扎根河西走廊的创业沃土,正孕育着更多向上生长的力量。(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在戈壁绿洲上搭建创业沃土

——记甘肃丝路新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鼎誉创业孵化园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间,甘肃鼎誉创业孵化园如同一颗悄然生长的种子,自2015年落地高台县湿地新区以来,已悄然培育出一片创新创业的繁茂森林。这个由甘肃丝路新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的综合型孵化基地,以“为创新者筑梦、为创业者筑巢”为初心,用九年时间将860余万元的初期投入,浇灌成累计孵化134家企业、带动3000余人就业的创业生态系统。

从“空壳”到“生态”:孵化空间的破茧之路

  走进鼎誉孵化园的17个功能区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待开发的空白地带。如今,创客书吧里翻动的书页与党群服务中心的讨论声交织,非遗文创孵化中心的传统手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直播带货相映成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孵化园精心设计的“生态图谱”。

  “我们不是简单提供办公场地,而是构建创业所需的完整生态链。”孵化园运营负责人介绍道。通过“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的三级服务体系,11名资深导师与8名专业服务人员组成“创业护航队”,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上市的全周期陪伴。截至目前,已累计为650余名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帮助362家企业代办证照,如同为幼苗搭建起防风挡雨的温室。

  在孵化园的展示厅里,一组数据格外醒目:79家成功出孵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这些数字背后,是《废旧塑料无害化回收》等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蜕变,也是孵化园从“物理空间”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分级孵化:给每个创业阶段精准赋能

  “初创期当导师,成长期做管家,成熟期当助手”,这句写在孵化园墙上的服务理念,恰是其差异化培育模式的写照。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的需求,这里量身定制了一套“孵化方法论”。

  对初创企业,孵化园紧扣高台县“一带一路”节点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机遇,引导创业者聚焦文化创意、农牧科技等本地优势产业。张掖弘兴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还记得,正是孵化园组织的农特产品电商培训,让他们从传统批发转型为年销百万的电商企业。

  对于成长期企业,“会诊式”服务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整合150余家会员企业资源,孵化园搭建起跨行业协作平台。大地新能源公司的新型生物质锅炉项目,正是在专家团队指导下优化了技术路线,最终斩获省级创业大赛奖项。据统计,孵化园已帮助入孵企业注册商标226项、申请专利100项,为企业装上“知识产权铠甲”。

  而对成熟期企业,孵化园则变身“资源桥梁”。组织企业赴杭州、深圳等地考察,促成15项战略合作;推送8个项目参加国家级创业大赛并获奖,其中《体外可穿戴帕金森治疗仪》项目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培育逻辑,让不少企业出孵后仍与孵化园保持深度合作。

政策活水:让创业种子生根发芽

  “如果说服务是土壤,政策就是灌溉的活水。”这是许多入孵企业的共同感受。鼎誉孵化园深谙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将分散的政策红利整合为精准滴灌的“政策套餐”。

  通过落实“五免一补”“六奖两补”等政策,孵化园累计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310万元,对接创业担保贷款1800万元。更具特色的是其“评级减免”机制:根据企业发展潜力评定等级,A级企业可全免水电暖房租,这种“优扶优”的机制倒逼企业良性竞争,至今已为134家企业减免费用362.8万元。

  在政策之外,孵化园更着力构建“创业社群”。青年创业者联合会定期举办的沙龙、企业家大讲堂,让“孤独的创业者”找到同行者。年逾六旬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傅没想到,在这里能通过“新阶层人士联谊会”结识年轻设计师,让传统剪纸技艺焕发新生。

造血机制:公益与效益的平衡术

  可持续发展是孵化基地的共同考题,鼎誉孵化园探索出的“一服一训两租两代理一入股”模式给出了独特答案。将60%的服务收益投入种子期投资,既保证了基地的公益属性,又形成良性循环,九年累计实现盈利430余万元。

  这种平衡术在细节中显现:会议室租赁的微薄收入反哺免费创业培训,知识产权代理的收益投向优质初创项目。某农牧科技企业创始人回忆,正是孵化园的50万元入股资金,让他们熬过了产品研发的“死亡谷”,如今企业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

  从戈壁小城到省级示范基地,鼎誉孵化园的九年蝶变,恰是新时代县域创业生态建设的缩影。在这里,每一份创业梦想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创新火花都能找到燎原的可能。正如孵化园墙上那句标语:“我们不生产企业,只培育让企业成长的土壤。”这片扎根河西走廊的创业沃土,正孕育着更多向上生长的力量。(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编辑:邢琪琦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