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教育 >> 新闻资讯
红烛照初心·研修启新程——甘州区“红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批次跟岗研修侧记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15日 14:34

分享到:

  教育是点亮希望的火种,教师则是手持火种的引路人。2025年盛夏,甘州区10名教育骨干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对改革创新的渴望,踏上了奔赴江苏、北京、广东、深圳等地的跟岗研修之路。这是甘州区“红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批次的研学之旅,更是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初心接力。一个月的沉浸式学习中,他们带着问题探寻教育真谛,带着思考碰撞创新火花,带着使命汲取先进经验,最终将远方的星光化为照亮甘州教育沃土的灯火,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滚烫的新动能。

筑梦:红烛计划照亮成长之路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甘州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教育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年轻管理干部中存在的“本领恐慌”“改革迷茫”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破解这些发展瓶颈,成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应势而生。项目构建起“区委定方向、政府配经费、教育局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精准选拔出一批潜力大、懂业务、肯探索、善创新的年轻管理骨干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通过“走出去拓视野、学回来促改革、用起来提质量”的闭环培养模式,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打造出一支理念新、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管理铁军。

  “要带着甘州教育的困惑去学,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回来。”在第二批研修动员会上,区教育局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殷切嘱托,“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课程改革、学校治理这些核心领域,把发达地区的‘真经’转化为甘州教育的‘实招’。”学员代表何瑜婷老师的表态坚定有力:“我们定会以‘甘州教育使者’的身份,虚心求教、满载而归,搭建起东西部教育协作的连心桥。”

寻路:千里研学汲取创新养分

  从长江之畔到珠江两岸,从黄海之滨到首都北京,10名研修学员分赴10所名校,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研学之旅。他们以“跟岗实践+专题研讨+反思沉淀”的模式,在课堂改革、管理创新、技术赋能等领域全方位汲取教育智慧。

  课堂深处藏真章。大成学校袁兴文老师在南通市启秀市北初级中学,被“博约课堂”中“博学约导、跨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深深打动,他在听课笔记中写道:“原来课堂可以这样灵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在这一次次探究中自然生长。”思源实验学校刘斌老师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系统学习了“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还参与设计了分层作业系统,他兴奋地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减轻负担,又能精准提质,太适合我们学校了。”西街小学金铁军老师则在深圳景莲小学找到了灵感,将水墨艺术课程与校本美育相结合,一个“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课程构想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管理创新有妙招。南关学校苏家飞老师在北京金泽小学浸润多日,借鉴“致美”文化构建起“主题引领-分步实施-三维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张掖二中展永江老师在江苏南菁高中,被“科研领导力驱动高品质发展”的管理理念深深触动,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全新思路;甘州中学郭芳老师将北理工附小“人文与制度并重”的管理模式与本校教研改革相对照,一系列优化方案在研讨交流中愈发清晰。

  技术赋能开新局。当教育遇上AI,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金安苑学校绪春老师在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找到了答案,他深入研究AI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智能诊断+精准辅导”的实践方案逐渐成熟;青西小学何瑜婷老师在广州东荟花园小学见识了“AI+体育”的智慧教学,计划引入心率监测设备优化体育课堂的想法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张掖一中于涛老师在深圳大望学校,探索“生态课堂”与对话教学的融合之道,推动本校教学方式转型的思路愈发明确。

  一个月里,学员们白天穿梭在课堂与会议室之间,夜晚则在灯下整理笔记、撰写反思。累计200余节听课记录、50余场教研活动参与、10万余字研修报告,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蜕变。正如职教中心杨敏杰老师所说:“这次研修不只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教育视野的重构,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筑路:成果转化点燃教育新火

  “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研修归来的学员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迅速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推动学校变革的实际行动,让先进经验在甘州教育的沃土上落地生根。

  袁兴文老师在大成学校大力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课堂上“满堂灌”少了,学生探究的身影多了;刘斌老师在思源实验学校优化导学案设计,让“双减”政策在提质增效中真正落地;何瑜婷老师积极推动“AI+学科”融合实践,智慧课堂的种子在校园里悄然生长;展永江老师在张掖二中构建起“国学+科创”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收获成长;苏家飞老师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创新实践共同体”,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发展的平台;绪春老师开发的“AI创新评价平台”,让学情分析更加精准高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员们通过校际交流、专题汇报、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让研修成果在全区教育系统共享。在“红烛之光”成果展示活动中,10名学员精心制作的15分钟分享视频,被列为全区教师暑期培训的必修内容,4600余名教育工作者从中受益,让教育改革的星火不断传递。

展望:红烛微光汇聚教育星河

  第二批“红烛之光”跟岗研修,是甘州教育人对标先进的求学之旅,更是一次理念与实践碰撞的创新之程。学员们带着问题去、满载收获归,将南通的课改经验、首都的管理智慧、湾区的科技理念融入甘州教育实际,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红烛之光,点亮的不仅是个人成长之路,更是甘州教育的未来。”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红烛之光”项目,加强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交流合作,扩大研修覆盖面,强化成果转化机制,真正实现“一人研修、全校受益、全区共享”。

  点点红烛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教育之路的璀璨星河。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甘州区教育事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优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教育是点亮希望的火种,教师则是手持火种的引路人。2025年盛夏,甘州区10名教育骨干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对改革创新的渴望,踏上了奔赴江苏、北京、广东、深圳等地的跟岗研修之路。这是甘州区“红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批次的研学之旅,更是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初心接力。一个月的沉浸式学习中,他们带着问题探寻教育真谛,带着思考碰撞创新火花,带着使命汲取先进经验,最终将远方的星光化为照亮甘州教育沃土的灯火,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滚烫的新动能。

筑梦:红烛计划照亮成长之路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甘州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教育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年轻管理干部中存在的“本领恐慌”“改革迷茫”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破解这些发展瓶颈,成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应势而生。项目构建起“区委定方向、政府配经费、教育局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精准选拔出一批潜力大、懂业务、肯探索、善创新的年轻管理骨干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通过“走出去拓视野、学回来促改革、用起来提质量”的闭环培养模式,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打造出一支理念新、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管理铁军。

  “要带着甘州教育的困惑去学,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回来。”在第二批研修动员会上,区教育局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殷切嘱托,“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课程改革、学校治理这些核心领域,把发达地区的‘真经’转化为甘州教育的‘实招’。”学员代表何瑜婷老师的表态坚定有力:“我们定会以‘甘州教育使者’的身份,虚心求教、满载而归,搭建起东西部教育协作的连心桥。”

寻路:千里研学汲取创新养分

  从长江之畔到珠江两岸,从黄海之滨到首都北京,10名研修学员分赴10所名校,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研学之旅。他们以“跟岗实践+专题研讨+反思沉淀”的模式,在课堂改革、管理创新、技术赋能等领域全方位汲取教育智慧。

  课堂深处藏真章。大成学校袁兴文老师在南通市启秀市北初级中学,被“博约课堂”中“博学约导、跨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深深打动,他在听课笔记中写道:“原来课堂可以这样灵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在这一次次探究中自然生长。”思源实验学校刘斌老师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系统学习了“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还参与设计了分层作业系统,他兴奋地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减轻负担,又能精准提质,太适合我们学校了。”西街小学金铁军老师则在深圳景莲小学找到了灵感,将水墨艺术课程与校本美育相结合,一个“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课程构想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管理创新有妙招。南关学校苏家飞老师在北京金泽小学浸润多日,借鉴“致美”文化构建起“主题引领-分步实施-三维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张掖二中展永江老师在江苏南菁高中,被“科研领导力驱动高品质发展”的管理理念深深触动,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全新思路;甘州中学郭芳老师将北理工附小“人文与制度并重”的管理模式与本校教研改革相对照,一系列优化方案在研讨交流中愈发清晰。

  技术赋能开新局。当教育遇上AI,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金安苑学校绪春老师在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找到了答案,他深入研究AI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智能诊断+精准辅导”的实践方案逐渐成熟;青西小学何瑜婷老师在广州东荟花园小学见识了“AI+体育”的智慧教学,计划引入心率监测设备优化体育课堂的想法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张掖一中于涛老师在深圳大望学校,探索“生态课堂”与对话教学的融合之道,推动本校教学方式转型的思路愈发明确。

  一个月里,学员们白天穿梭在课堂与会议室之间,夜晚则在灯下整理笔记、撰写反思。累计200余节听课记录、50余场教研活动参与、10万余字研修报告,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蜕变。正如职教中心杨敏杰老师所说:“这次研修不只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教育视野的重构,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筑路:成果转化点燃教育新火

  “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研修归来的学员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迅速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推动学校变革的实际行动,让先进经验在甘州教育的沃土上落地生根。

  袁兴文老师在大成学校大力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课堂上“满堂灌”少了,学生探究的身影多了;刘斌老师在思源实验学校优化导学案设计,让“双减”政策在提质增效中真正落地;何瑜婷老师积极推动“AI+学科”融合实践,智慧课堂的种子在校园里悄然生长;展永江老师在张掖二中构建起“国学+科创”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收获成长;苏家飞老师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创新实践共同体”,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发展的平台;绪春老师开发的“AI创新评价平台”,让学情分析更加精准高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员们通过校际交流、专题汇报、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让研修成果在全区教育系统共享。在“红烛之光”成果展示活动中,10名学员精心制作的15分钟分享视频,被列为全区教师暑期培训的必修内容,4600余名教育工作者从中受益,让教育改革的星火不断传递。

展望:红烛微光汇聚教育星河

  第二批“红烛之光”跟岗研修,是甘州教育人对标先进的求学之旅,更是一次理念与实践碰撞的创新之程。学员们带着问题去、满载收获归,将南通的课改经验、首都的管理智慧、湾区的科技理念融入甘州教育实际,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红烛之光,点亮的不仅是个人成长之路,更是甘州教育的未来。”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红烛之光”项目,加强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交流合作,扩大研修覆盖面,强化成果转化机制,真正实现“一人研修、全校受益、全区共享”。

  点点红烛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教育之路的璀璨星河。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甘州区教育事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优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编辑: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