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甘州
沃野甘州起宏图 多元产业助农增收谱新篇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07日 15:17

分享到:

  中国张掖网甘州讯 夏日的张掖市甘州区,从黑河沿岸到戈壁滩涂,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长安镇的火龙果大棚里,“南果北种”的火焰红点亮增收希望;上秦镇的奶牛产业园中,党建红串联起产业链条的活力;龙渠乡的养殖场与戈壁园区内,生态绿与科技蓝碰撞出创新火花;三闸镇的菊花田畔,金色花海铺就富民之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色农业、循环产业、红色文旅正交织成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特色种植破局:从“试验田”到“增收园”

  长安镇万家墩村的温室大棚里,一场持续十余年的“南果北种”实践正在书写新篇。清晨阳光透过棚膜,洒在火龙果藤蔓上,饱满果实如红宝石镶嵌其间,工人们忙着采摘蔬果,游客提着竹篮挑选,欢声笑语回荡棚内。

  “2009年试种到2013年成功挂果,我们用四年攻克北纬38度种植热带水果的技术难关。”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东介绍,如今十亩大棚年产火龙果近2万斤,挂果期从每年7月持续到次年3月,实现“四季有收”。

  这样的特色种植在甘州区并非个例。长安镇副镇长李涛介绍,以万家墩村为核心,已培育出百香果、甘泉雪桃、草莓等十余种特色作物,形成3公里长的特色产业示范带。数据显示,仅长安镇特色种植就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2%,传统农业正加速向“采摘体验+休闲研学+电商销售”的现代农业转型。

  三闸镇双河湾产业园的70万株菊花,演绎着另一种特色种植的精彩。七月田间,金黄的“夏菊1 号”铺成海洋,农户童丽婷和乡亲们采收花朵,这些鲜菊经恒温车间分拣后,销往兰州、西宁及河西五市。“家在附近,每天务工能挣150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个季节,产业园每天需80余名务工人员,带动周边12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产业园负责人丁希鑫说,通过引进早熟品种、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菊花实现夏季丰产,“观赏+采收+加工”的全链条模式让每亩收益较传统作物提升3倍以上。“下一步还要开发菊花茶、菊花精油等深加工产品,让一朵小花产生大效益。”

党建赋能产业: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

  上秦镇徐赵寨村的千头奶牛产业园内,工人们安装着挤奶设备,青贮窖里弥漫着发酵饲料的清香。这个总投资1200万元的项目已入驻200多头奶牛,预计八月中旬投产后,年售鲜奶850吨,收益500万元,创造80余个就业岗位。“最关键是创新‘以牛入股’模式,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分红利。”村委会副主任高兴宏算着账,“村集体每年能增收20万元,参与入股的农户每户年均增收不低于8000元。”

  相隔不远的付家寨村“上品臻蔬”基地,12座钢架拱棚与8座育苗温室构成集约化种植体系。这里的西红柿经1400吨保鲜库加工后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农户年增收1.2万元。“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把党建链嵌入产业链每个环节。”上秦镇副镇长刘栋梁解释,从品种引进到技术指导,从市场对接到品牌打造,党员干部全程参与服务,形成“建强一个支部、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党建赋能的效应在乡村建设中同样显著。下秦村“桃源里居”集中安置点工地上,32院新居已有5院封顶。村支书张健说:“党员带头拆旧屋、做动员,原本需三个月的前期工作,一个月就完成了。”付家寨“甘田蔬院”项目负责人杨治和介绍,12户新居主体将于八月中旬竣工,“党员先锋队每天盯在工地,进度比计划快了20天。”

  数据显示,该镇通过党建赋能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位居甘州区前列。

生态循环创新:从“单一养殖”到“立体产业”

  龙渠乡新胜村的养殖场里,代波正给肉兔投喂饲料,1000只肥兔在笼舍蹦跳。“这些是节粮型品种,饲料成本比养猪低40%,每年出栏5000只,纯利润50万元。”他指着销售地图说,四川、拉萨的订单已排到三个月后。更值得称道的是,兔粪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供应周边农田,形成“养殖—粪污—种植”的小循环。

  不远处的张掖羚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有另一种高附加值循环模式。27头林麝在仿野生圈舍活动,公麝的麝香是珍贵中药材。“每头公麝年产麝香20克,市场价每克1000元,光这一项年收入就20多万元。”公司法人毛润杰介绍,林麝粪便与秸秆混合发酵能培育高品质有机肥,“我们正试验‘林麝养殖+果树种植’立体模式,每亩效益能再增3000元。”

  头闸村的果林里,上演着“土壤工程师”的传奇。5500斤蚯蚓种苗被投到果树下,它们在腐殖土中翻腾,既疏松土壤,产出的蚓粪还是天然有机肥。“以前土壤板结得锄头都难挖,现在用手一攥就能散开。”村支书吴仕清抓起带蚓粪的泥土说,“果树挂果量增加20%,果子甜度提高1.5度,下一步要把蚯蚓养殖推广到80亩公益林。”

  从肉兔到林麝,从蚯蚓到果蔬,龙渠乡构建的“传统养殖+高端农业+生态循环”模式重塑乡村产业形态。副乡长宁兴基站在戈壁智慧农业产业园工地介绍:“投资5.8亿元的园区将实现‘光伏+种植+养殖’立体循环,15座钢网温室已进入主体施工,建成后每亩产值达传统种植的10倍。”

  三闸镇双河湾产业园的设施渔业项目,演绎着另一种循环智慧。施工队技术员付志和调试着管道:“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实现水质自动监测、水温精准控制,养鱼尾水处理后用来浇玫瑰花,一点不浪费。”负责人丁希鑫补充:“项目八月中旬投产后,每年产鲈鱼26万公斤,收益320万元,带动50人就业。”这种“养鱼不换水、种花不施肥”的模式,成了河西走廊生态农业新标杆。

项目驱动未来:从“基础建设”到“业态升级”

  龙渠乡什八名村的戈壁滩上,31座高标准养殖圈舍主体已完工,工人正进行墙体粉刷。“这里原本是零散老旧房屋,我们拆旧建新,集中打造规模化养殖区。”村支书毛东旭介绍,每座圈舍面积超300平方米,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建成后带动30户农户发展养殖,每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更令人期待的是不远处的戈壁智慧农业产业园,20座钢网夹芯日光温室正在崛起。“联合成立的绿野甘瑞供应链公司已与上海、广州商超签订直供协议。”项目负责人说,这里将成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田,通过“戈壁育苗+大田种植+订单销售”模式,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

  这种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甘州区各乡镇开花结果。三闸镇菊花深加工车间即将投产,上秦镇奶牛粪处理沼气项目进入调试阶段,长安镇“南果北种”研学基地已预订秋季学生团……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甘州区实施乡村振兴项目89个,总投资4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65%,预计带动1.2万农户增收。

  甘州区用多元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这片土地上,特色产业点连缀成线,产业链拓展成面,正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马岳荣)

  中国张掖网甘州讯 夏日的张掖市甘州区,从黑河沿岸到戈壁滩涂,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长安镇的火龙果大棚里,“南果北种”的火焰红点亮增收希望;上秦镇的奶牛产业园中,党建红串联起产业链条的活力;龙渠乡的养殖场与戈壁园区内,生态绿与科技蓝碰撞出创新火花;三闸镇的菊花田畔,金色花海铺就富民之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色农业、循环产业、红色文旅正交织成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特色种植破局:从“试验田”到“增收园”

  长安镇万家墩村的温室大棚里,一场持续十余年的“南果北种”实践正在书写新篇。清晨阳光透过棚膜,洒在火龙果藤蔓上,饱满果实如红宝石镶嵌其间,工人们忙着采摘蔬果,游客提着竹篮挑选,欢声笑语回荡棚内。

  “2009年试种到2013年成功挂果,我们用四年攻克北纬38度种植热带水果的技术难关。”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东介绍,如今十亩大棚年产火龙果近2万斤,挂果期从每年7月持续到次年3月,实现“四季有收”。

  这样的特色种植在甘州区并非个例。长安镇副镇长李涛介绍,以万家墩村为核心,已培育出百香果、甘泉雪桃、草莓等十余种特色作物,形成3公里长的特色产业示范带。数据显示,仅长安镇特色种植就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2%,传统农业正加速向“采摘体验+休闲研学+电商销售”的现代农业转型。

  三闸镇双河湾产业园的70万株菊花,演绎着另一种特色种植的精彩。七月田间,金黄的“夏菊1 号”铺成海洋,农户童丽婷和乡亲们采收花朵,这些鲜菊经恒温车间分拣后,销往兰州、西宁及河西五市。“家在附近,每天务工能挣150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个季节,产业园每天需80余名务工人员,带动周边12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产业园负责人丁希鑫说,通过引进早熟品种、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菊花实现夏季丰产,“观赏+采收+加工”的全链条模式让每亩收益较传统作物提升3倍以上。“下一步还要开发菊花茶、菊花精油等深加工产品,让一朵小花产生大效益。”

党建赋能产业: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

  上秦镇徐赵寨村的千头奶牛产业园内,工人们安装着挤奶设备,青贮窖里弥漫着发酵饲料的清香。这个总投资1200万元的项目已入驻200多头奶牛,预计八月中旬投产后,年售鲜奶850吨,收益500万元,创造80余个就业岗位。“最关键是创新‘以牛入股’模式,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分红利。”村委会副主任高兴宏算着账,“村集体每年能增收20万元,参与入股的农户每户年均增收不低于8000元。”

  相隔不远的付家寨村“上品臻蔬”基地,12座钢架拱棚与8座育苗温室构成集约化种植体系。这里的西红柿经1400吨保鲜库加工后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农户年增收1.2万元。“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把党建链嵌入产业链每个环节。”上秦镇副镇长刘栋梁解释,从品种引进到技术指导,从市场对接到品牌打造,党员干部全程参与服务,形成“建强一个支部、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党建赋能的效应在乡村建设中同样显著。下秦村“桃源里居”集中安置点工地上,32院新居已有5院封顶。村支书张健说:“党员带头拆旧屋、做动员,原本需三个月的前期工作,一个月就完成了。”付家寨“甘田蔬院”项目负责人杨治和介绍,12户新居主体将于八月中旬竣工,“党员先锋队每天盯在工地,进度比计划快了20天。”

  数据显示,该镇通过党建赋能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位居甘州区前列。

生态循环创新:从“单一养殖”到“立体产业”

  龙渠乡新胜村的养殖场里,代波正给肉兔投喂饲料,1000只肥兔在笼舍蹦跳。“这些是节粮型品种,饲料成本比养猪低40%,每年出栏5000只,纯利润50万元。”他指着销售地图说,四川、拉萨的订单已排到三个月后。更值得称道的是,兔粪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供应周边农田,形成“养殖—粪污—种植”的小循环。

  不远处的张掖羚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有另一种高附加值循环模式。27头林麝在仿野生圈舍活动,公麝的麝香是珍贵中药材。“每头公麝年产麝香20克,市场价每克1000元,光这一项年收入就20多万元。”公司法人毛润杰介绍,林麝粪便与秸秆混合发酵能培育高品质有机肥,“我们正试验‘林麝养殖+果树种植’立体模式,每亩效益能再增3000元。”

  头闸村的果林里,上演着“土壤工程师”的传奇。5500斤蚯蚓种苗被投到果树下,它们在腐殖土中翻腾,既疏松土壤,产出的蚓粪还是天然有机肥。“以前土壤板结得锄头都难挖,现在用手一攥就能散开。”村支书吴仕清抓起带蚓粪的泥土说,“果树挂果量增加20%,果子甜度提高1.5度,下一步要把蚯蚓养殖推广到80亩公益林。”

  从肉兔到林麝,从蚯蚓到果蔬,龙渠乡构建的“传统养殖+高端农业+生态循环”模式重塑乡村产业形态。副乡长宁兴基站在戈壁智慧农业产业园工地介绍:“投资5.8亿元的园区将实现‘光伏+种植+养殖’立体循环,15座钢网温室已进入主体施工,建成后每亩产值达传统种植的10倍。”

  三闸镇双河湾产业园的设施渔业项目,演绎着另一种循环智慧。施工队技术员付志和调试着管道:“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实现水质自动监测、水温精准控制,养鱼尾水处理后用来浇玫瑰花,一点不浪费。”负责人丁希鑫补充:“项目八月中旬投产后,每年产鲈鱼26万公斤,收益320万元,带动50人就业。”这种“养鱼不换水、种花不施肥”的模式,成了河西走廊生态农业新标杆。

项目驱动未来:从“基础建设”到“业态升级”

  龙渠乡什八名村的戈壁滩上,31座高标准养殖圈舍主体已完工,工人正进行墙体粉刷。“这里原本是零散老旧房屋,我们拆旧建新,集中打造规模化养殖区。”村支书毛东旭介绍,每座圈舍面积超300平方米,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建成后带动30户农户发展养殖,每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更令人期待的是不远处的戈壁智慧农业产业园,20座钢网夹芯日光温室正在崛起。“联合成立的绿野甘瑞供应链公司已与上海、广州商超签订直供协议。”项目负责人说,这里将成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田,通过“戈壁育苗+大田种植+订单销售”模式,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

  这种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甘州区各乡镇开花结果。三闸镇菊花深加工车间即将投产,上秦镇奶牛粪处理沼气项目进入调试阶段,长安镇“南果北种”研学基地已预订秋季学生团……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甘州区实施乡村振兴项目89个,总投资4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65%,预计带动1.2万农户增收。

  甘州区用多元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这片土地上,特色产业点连缀成线,产业链拓展成面,正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马岳荣)

编辑:邓瑞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