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临泽
【科技赋能系列报道之创新平台】科技为笔 酿就戈壁滩上的“甜蜜事业” ——记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7月23日 10:10

分享到:

  在河西走廊中段的临泽县板桥镇,银坡滩的戈壁荒滩上,5000亩酿酒葡萄田如绿色绸带铺展向天际。这里是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打造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也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以第七批市级科技特派员、公司副总经理贾玉莹为代表的团队,用专利证书垒起技术高地,以科研成果浇灌出“甘味”佳酿,让昔日的戈壁滩蜕变为集种植、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葡萄酒产业基地,书写了一篇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科技扎根:让戈壁长出“金葡萄”

  “葡萄种植看似简单,实则每一寸土壤、每一片叶片都藏着学问。”站在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贾玉莹手中的《葡萄种植操作规程》被阳光晒得微微泛黄。这本凝聚着团队两年心血的“田间指南”,从春季萌芽到冬季防寒,从叶果比例到病虫害防控,细化出38项核心技术指标,让当地农户世代相传的“土经验”有了科学依据。

  临泽县有着百年葡萄种植史,但酿酒葡萄标准化种植一直是产业短板。2020年,基地抢抓外国专家人才项目机遇,贾玉莹带领团队踏遍银坡滩的每一块土地,测定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记录不同品种葡萄的生长周期。他们发现,赤霞珠在沙壤土中着色更佳,马瑟兰则对昼夜温差敏感,于是针对性制定“一品种一方案”:为贵人香葡萄配套滴灌频率加密技术,为北冰红铺设秸秆覆盖层保温,让5个品种在戈壁滩上各得其所。

  如今,5000亩葡萄园里,水肥一体化系统按需供给养分,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传统农药。标准化种植让葡萄亩产稳定在12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从65%提升至88%,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

创新破壁:让“土疙瘩”变成“科技芯”

  走进红桥庄园的灌装车间,专家正通过显微镜观察酒液发酵状态。“我们的单宁提取率比行业标准高12%,这得益于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低温发酵技术。”贾玉莹指着墙上的专利证书说。两年来,基地与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搭建“产学研用”桥梁,将实验室搬进葡萄园,让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室里,23项专利证书整齐排列:“一种葡萄酒皮渣综合利用装置”让废弃物变身有机肥,“防氧化储酒罐”延长酒液保质期,13项外观专利让产品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每年不低于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如同为创新引擎持续“加油”。2023年,基地研发的“马瑟兰干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摘得银奖,评委评价其“带着戈壁阳光的独特风味”。

  科技项目的加持更让创新如虎添翼,40多万元科技经费被精准投入关键技术攻关,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攻克了冰葡萄酒酿造难题,市列科技计划项目优化了葡萄皮渣提取工艺。“这些项目就像‘科技跳板’,让我们从跟随模仿变成自主创新。”贾玉莹介绍,目前基地年产葡萄酒3000吨,产品通过ISO9001等多项认证,远销江苏、福建等地,每瓶酒的科技含量都转化成了市场竞争力。

辐射赋能:让一颗葡萄串起产业链

  作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红桥庄园构建起“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人。

  在标准化有机种植示范园,100亩试验田里的马瑟兰葡萄长势正旺。基地技术员每周都来指导农户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两年来,基地带动周边发展酿酒葡萄种植2000多亩,培训农户1200人次,培养出56名“土专家”“田秀才”。

  葡萄皮渣和酒泥的“变废为宝”,更让产业链实现闭环。通过专利技术,原本废弃的皮渣被加工成膳食纤维饼干,酒泥提取出天然色素,每年为企业增收80万元,还为村里提供了30个就业岗位。

戈壁答卷:科技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从“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到“高新技术企业”,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红桥庄园墙上的20多块牌匾,见证着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的成长轨迹。这里不仅产出优质葡萄酒,更培育出“科技兴农”的种子。

  “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葡萄酒研学基地,让更多人看到科技如何改变农业。”贾玉莹望着远处的葡萄园,眼里有憧憬。在她看来,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不仅在于攻克技术难题,更在于搭建起“科研-产业-农户”的桥梁,让创新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在河西走廊中段的临泽县板桥镇,银坡滩的戈壁荒滩上,5000亩酿酒葡萄田如绿色绸带铺展向天际。这里是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打造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也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以第七批市级科技特派员、公司副总经理贾玉莹为代表的团队,用专利证书垒起技术高地,以科研成果浇灌出“甘味”佳酿,让昔日的戈壁滩蜕变为集种植、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葡萄酒产业基地,书写了一篇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科技扎根:让戈壁长出“金葡萄”

  “葡萄种植看似简单,实则每一寸土壤、每一片叶片都藏着学问。”站在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贾玉莹手中的《葡萄种植操作规程》被阳光晒得微微泛黄。这本凝聚着团队两年心血的“田间指南”,从春季萌芽到冬季防寒,从叶果比例到病虫害防控,细化出38项核心技术指标,让当地农户世代相传的“土经验”有了科学依据。

  临泽县有着百年葡萄种植史,但酿酒葡萄标准化种植一直是产业短板。2020年,基地抢抓外国专家人才项目机遇,贾玉莹带领团队踏遍银坡滩的每一块土地,测定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记录不同品种葡萄的生长周期。他们发现,赤霞珠在沙壤土中着色更佳,马瑟兰则对昼夜温差敏感,于是针对性制定“一品种一方案”:为贵人香葡萄配套滴灌频率加密技术,为北冰红铺设秸秆覆盖层保温,让5个品种在戈壁滩上各得其所。

  如今,5000亩葡萄园里,水肥一体化系统按需供给养分,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传统农药。标准化种植让葡萄亩产稳定在12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从65%提升至88%,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

创新破壁:让“土疙瘩”变成“科技芯”

  走进红桥庄园的灌装车间,专家正通过显微镜观察酒液发酵状态。“我们的单宁提取率比行业标准高12%,这得益于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低温发酵技术。”贾玉莹指着墙上的专利证书说。两年来,基地与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搭建“产学研用”桥梁,将实验室搬进葡萄园,让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室里,23项专利证书整齐排列:“一种葡萄酒皮渣综合利用装置”让废弃物变身有机肥,“防氧化储酒罐”延长酒液保质期,13项外观专利让产品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每年不低于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如同为创新引擎持续“加油”。2023年,基地研发的“马瑟兰干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摘得银奖,评委评价其“带着戈壁阳光的独特风味”。

  科技项目的加持更让创新如虎添翼,40多万元科技经费被精准投入关键技术攻关,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攻克了冰葡萄酒酿造难题,市列科技计划项目优化了葡萄皮渣提取工艺。“这些项目就像‘科技跳板’,让我们从跟随模仿变成自主创新。”贾玉莹介绍,目前基地年产葡萄酒3000吨,产品通过ISO9001等多项认证,远销江苏、福建等地,每瓶酒的科技含量都转化成了市场竞争力。

辐射赋能:让一颗葡萄串起产业链

  作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红桥庄园构建起“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人。

  在标准化有机种植示范园,100亩试验田里的马瑟兰葡萄长势正旺。基地技术员每周都来指导农户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两年来,基地带动周边发展酿酒葡萄种植2000多亩,培训农户1200人次,培养出56名“土专家”“田秀才”。

  葡萄皮渣和酒泥的“变废为宝”,更让产业链实现闭环。通过专利技术,原本废弃的皮渣被加工成膳食纤维饼干,酒泥提取出天然色素,每年为企业增收80万元,还为村里提供了30个就业岗位。

戈壁答卷:科技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从“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到“高新技术企业”,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红桥庄园墙上的20多块牌匾,见证着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的成长轨迹。这里不仅产出优质葡萄酒,更培育出“科技兴农”的种子。

  “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葡萄酒研学基地,让更多人看到科技如何改变农业。”贾玉莹望着远处的葡萄园,眼里有憧憬。在她看来,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不仅在于攻克技术难题,更在于搭建起“科研-产业-农户”的桥梁,让创新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编辑: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