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临泽
【科技赋能系列报道之科技人才】临泽:以科技创新之笔 绘就农业新图景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7月16日 08:35

分享到:

  以科技创新之笔绘就农业新图景

  ——记临泽县绿色蔬菜产业专家服务团

  在临泽县鸭暖镇古寨村的田间地头,25亩试验田里的147个高原夏菜新品种正接受着阳光的滋养,紫色的甘蓝、翠绿的西兰花、火红的辣椒在田垄间铺展成调色盘;倪家营镇黄家湾设施有机蔬菜基地的11亩大棚内,39个瓜菜新品种在智能温控系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这些生机勃勃的场景背后,是一支科技特派员团队用创新技术唤醒土地活力的生动实践。他们以“科技为钥”解锁农业增效密码,用“服务作桥”连接科研与田间,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着科技赋能的蓬勃生机。

  育种攻关:让“菜园子”长出科技新苗

  “这是刚引进的‘陇椒18号’,抗病性比普通品种强30%,亩产能提高200公斤。”在古寨村的新品种展示田,科技特派员、农技中心技术干部杨桂玲手持记录表,向种植户介绍着辣椒新品种的特性。这片25亩的试验田,就像农业科技创新的“擂台”,147个高原夏菜、辣椒新品种在这里接受产量、品质、抗逆性的综合“考核”,最终筛选出最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优胜者”。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团队深知“好种出好苗”的道理,将品种改良作为科技攻关的首要课题。在黄家湾设施有机蔬菜试验示范基地,从山东引进的“鲁粉3号”西红柿甜度提升2个百分点,从荷兰引进的“蜜宝”甜瓜糖度达到16度,这些经过精心筛选的39个有机瓜菜新品种,正在改写当地的种植版图。杨桂玲说:“我们始终坚持技术服务送上门,科技成果落到地,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优势,立足全县绿色蔬菜特色产业,加快新品种引进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带动引领,全力推动绿色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育得好”。团队开展的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对比试验,已找到提升蔬菜产量15%的最佳配方,微生物菌剂抑制连作障碍试验,让种植多年的大棚重焕生机。从品种筛选到技术配套,他们用科学数据替代“看天吃饭”的经验,让“小菜园”变成了“科技试验田”。

  技术破局:给传统农业装上“智慧芯”

  科技特派员团队深知,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装备的迭代。他们引进的柔性保温墙体技术,让大棚冬季夜间温度提高5℃;模块化温室建造技术,使建设周期缩短一半;内保温钢架拱棚则解决了传统大棚“冬天冷、夏天热”的难题。这3项新型设施轻简化建造技术,在9个新建设施农业示范点落地生根,让“土大棚”升级为“科技棚”。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生产方式的革新,团队集成推广的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2项关键技术,已成为设施农业的“标配”。在沙河镇循环产业园,熊蜂授粉技术替代了激素蘸花,种出的甜瓜口感更自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每亩地减少化肥用量15公斤,既降本又环保。这些技术如同给农业生产装上“智慧芯”,推动传统种植向精准农业跨越。

  服务下沉: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张大哥,这棚辣椒的通风口高度得再提高30公分,不然容易得白粉病。”在倪家营镇汪家墩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科技特派员正手把手指导农户调整设施。这支由“蔬菜专家团”“土专家”“农技推广员”组成的三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千人指导,万人培训”行动,用“一对一”的技术帮扶,让科技红利直达田间。

  今年上半年,125次入棚服务、1.2万亩服务基地面积,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特派员们的足迹。他们紧盯育苗、定植、挂果等关键节点,把技术服务送到最需要的时刻。在甜瓜种植的关键期,团队组织的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场场爆满;在黄瓜连茬种植的难题前,他们带着微生物菌剂现场示范;在水肥管理的关键环节,他们拿着检测仪器指导农户科学用量。

  “我们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作用,聚焦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设施轻简化建造等方面,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年内集成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水肥一体化、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生产技术12项,引进推广柔性保温墙体、模块化温室建造、内保温钢架拱棚等新型设施轻简化建造技术3项,指导80余次,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培训、讲座、宣传18场(次),培训人员700余人,有效推动我县生产主体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迈入新提升阶段。”临泽县农技中心技术干部丁明元说。

  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科技特派员们用接地气的服务,让农民真正成为科技的受益者。在这支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临泽的田野上正书写着这样的答案:科技,是农业最好的“肥料”,创新,是乡村振兴最劲的“引擎”。(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以科技创新之笔绘就农业新图景

  ——记临泽县绿色蔬菜产业专家服务团

  在临泽县鸭暖镇古寨村的田间地头,25亩试验田里的147个高原夏菜新品种正接受着阳光的滋养,紫色的甘蓝、翠绿的西兰花、火红的辣椒在田垄间铺展成调色盘;倪家营镇黄家湾设施有机蔬菜基地的11亩大棚内,39个瓜菜新品种在智能温控系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这些生机勃勃的场景背后,是一支科技特派员团队用创新技术唤醒土地活力的生动实践。他们以“科技为钥”解锁农业增效密码,用“服务作桥”连接科研与田间,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着科技赋能的蓬勃生机。

  育种攻关:让“菜园子”长出科技新苗

  “这是刚引进的‘陇椒18号’,抗病性比普通品种强30%,亩产能提高200公斤。”在古寨村的新品种展示田,科技特派员、农技中心技术干部杨桂玲手持记录表,向种植户介绍着辣椒新品种的特性。这片25亩的试验田,就像农业科技创新的“擂台”,147个高原夏菜、辣椒新品种在这里接受产量、品质、抗逆性的综合“考核”,最终筛选出最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优胜者”。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团队深知“好种出好苗”的道理,将品种改良作为科技攻关的首要课题。在黄家湾设施有机蔬菜试验示范基地,从山东引进的“鲁粉3号”西红柿甜度提升2个百分点,从荷兰引进的“蜜宝”甜瓜糖度达到16度,这些经过精心筛选的39个有机瓜菜新品种,正在改写当地的种植版图。杨桂玲说:“我们始终坚持技术服务送上门,科技成果落到地,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优势,立足全县绿色蔬菜特色产业,加快新品种引进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带动引领,全力推动绿色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育得好”。团队开展的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对比试验,已找到提升蔬菜产量15%的最佳配方,微生物菌剂抑制连作障碍试验,让种植多年的大棚重焕生机。从品种筛选到技术配套,他们用科学数据替代“看天吃饭”的经验,让“小菜园”变成了“科技试验田”。

  技术破局:给传统农业装上“智慧芯”

  科技特派员团队深知,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装备的迭代。他们引进的柔性保温墙体技术,让大棚冬季夜间温度提高5℃;模块化温室建造技术,使建设周期缩短一半;内保温钢架拱棚则解决了传统大棚“冬天冷、夏天热”的难题。这3项新型设施轻简化建造技术,在9个新建设施农业示范点落地生根,让“土大棚”升级为“科技棚”。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生产方式的革新,团队集成推广的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2项关键技术,已成为设施农业的“标配”。在沙河镇循环产业园,熊蜂授粉技术替代了激素蘸花,种出的甜瓜口感更自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每亩地减少化肥用量15公斤,既降本又环保。这些技术如同给农业生产装上“智慧芯”,推动传统种植向精准农业跨越。

  服务下沉: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张大哥,这棚辣椒的通风口高度得再提高30公分,不然容易得白粉病。”在倪家营镇汪家墩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科技特派员正手把手指导农户调整设施。这支由“蔬菜专家团”“土专家”“农技推广员”组成的三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千人指导,万人培训”行动,用“一对一”的技术帮扶,让科技红利直达田间。

  今年上半年,125次入棚服务、1.2万亩服务基地面积,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特派员们的足迹。他们紧盯育苗、定植、挂果等关键节点,把技术服务送到最需要的时刻。在甜瓜种植的关键期,团队组织的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场场爆满;在黄瓜连茬种植的难题前,他们带着微生物菌剂现场示范;在水肥管理的关键环节,他们拿着检测仪器指导农户科学用量。

  “我们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作用,聚焦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设施轻简化建造等方面,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年内集成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水肥一体化、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生产技术12项,引进推广柔性保温墙体、模块化温室建造、内保温钢架拱棚等新型设施轻简化建造技术3项,指导80余次,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培训、讲座、宣传18场(次),培训人员700余人,有效推动我县生产主体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迈入新提升阶段。”临泽县农技中心技术干部丁明元说。

  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科技特派员们用接地气的服务,让农民真正成为科技的受益者。在这支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临泽的田野上正书写着这样的答案:科技,是农业最好的“肥料”,创新,是乡村振兴最劲的“引擎”。(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编辑:赵燕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