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盛夏时节,300多名来自育种机构、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齐聚张掖,参加这场关乎中国玉米种业未来的深度对话。7月3日至5日全国玉米制种智能装备展示现场会暨学术研讨会如期在张掖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诠释着农业智能化转型的现实路径,凝聚起推动全国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7月4日一早,张掖宾馆会展中心大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产品展示区,各式各样的智能产品格外醒目,下午14时30分,全国玉米制种智能装备展示现场会暨学术研讨会正式启动。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久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常宏,甘肃农业大学彭云玲分别围绕农业智能装备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赋能进一步提升制种产量质量效率、国家河西制种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选育对策等话题作大会主旨报告。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让与会嘉宾深刻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
“智能育种这方面,也是我国现代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通过这次会议也了解到了我们张掖这块,对于我们智能育种或者智能装备这方面的一个应用是非常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淑兔教授说,张掖是全国玉米生产和玉米制种的重要基地,我们后续也会跟河西学院以及张掖市农科院在相关领域建立合作关系,深入研究分析破解制约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全国玉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张掖地处“北纬38度”全球最佳农业产业带,光热水土资源绝佳搭配且有天然隔离屏障,是全国最佳的农作物制种基地,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被业界盛赞为国内玉米种子生产的“黄金地带”。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管理体系最完善、种子质量最过硬、产能最强劲、风险管控最严密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张掖以“国家队”的担当,扛起了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的重任。2024年,“张掖玉米种子”品牌测评价值达192.38亿元。
“张掖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照资源充足,土壤气候和地理资源独特,有利于形成高品质的玉米种子。这次会议在张掖举办,我们主要把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的技术引入到制种产业里面,走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生物化、高质量化、绿色化的一条道路,在张掖搭建一个平台为玉米制种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发挥科技支撑力量。”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柴强说。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做大做强种业产业,形成了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以油菜、蔬菜、马铃薯制种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等制种多元发展的“1+3+N”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市农作物制繁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4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制种110万亩、年产种量4.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的42%和45%,全国每2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源于张掖;5万亩春油菜制种面积,占全省的88%,产种量占比高达95%;8万亩马铃薯制种产出2亿多公斤种薯,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和22%;11万亩蔬菜制种面积产种量1036万公斤,在全省占比达42%和44%。
“此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产学研用’高效对接平台,企业能快速获取智能装备技术,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提升制种精度。未来,我们将围绕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应用、绿色低碳方向持续创新,为我市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北京顺鑫农科张掖市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晓冬说。
大会在专家学者们指尖残留的公式墨香与智能装备渐熄的指示灯中徐徐落下帷幕。当与会者带着融合了基因组图谱与液压参数的会议手册离场时,河西走廊的晚风正掠过万亩制种田。300多位育种专家在三天时间里完成的这场人工智能与生物育种的双螺旋共舞,终将编织成保障粮食安全的黄金基因链。(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贺承冬)
在河西走廊的盛夏时节,300多名来自育种机构、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齐聚张掖,参加这场关乎中国玉米种业未来的深度对话。7月3日至5日全国玉米制种智能装备展示现场会暨学术研讨会如期在张掖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诠释着农业智能化转型的现实路径,凝聚起推动全国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7月4日一早,张掖宾馆会展中心大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产品展示区,各式各样的智能产品格外醒目,下午14时30分,全国玉米制种智能装备展示现场会暨学术研讨会正式启动。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久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常宏,甘肃农业大学彭云玲分别围绕农业智能装备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赋能进一步提升制种产量质量效率、国家河西制种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选育对策等话题作大会主旨报告。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让与会嘉宾深刻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
“智能育种这方面,也是我国现代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通过这次会议也了解到了我们张掖这块,对于我们智能育种或者智能装备这方面的一个应用是非常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淑兔教授说,张掖是全国玉米生产和玉米制种的重要基地,我们后续也会跟河西学院以及张掖市农科院在相关领域建立合作关系,深入研究分析破解制约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全国玉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张掖地处“北纬38度”全球最佳农业产业带,光热水土资源绝佳搭配且有天然隔离屏障,是全国最佳的农作物制种基地,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被业界盛赞为国内玉米种子生产的“黄金地带”。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管理体系最完善、种子质量最过硬、产能最强劲、风险管控最严密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张掖以“国家队”的担当,扛起了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的重任。2024年,“张掖玉米种子”品牌测评价值达192.38亿元。
“张掖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照资源充足,土壤气候和地理资源独特,有利于形成高品质的玉米种子。这次会议在张掖举办,我们主要把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的技术引入到制种产业里面,走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生物化、高质量化、绿色化的一条道路,在张掖搭建一个平台为玉米制种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发挥科技支撑力量。”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柴强说。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做大做强种业产业,形成了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以油菜、蔬菜、马铃薯制种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等制种多元发展的“1+3+N”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市农作物制繁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4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制种110万亩、年产种量4.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的42%和45%,全国每2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源于张掖;5万亩春油菜制种面积,占全省的88%,产种量占比高达95%;8万亩马铃薯制种产出2亿多公斤种薯,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和22%;11万亩蔬菜制种面积产种量1036万公斤,在全省占比达42%和44%。
“此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产学研用’高效对接平台,企业能快速获取智能装备技术,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提升制种精度。未来,我们将围绕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应用、绿色低碳方向持续创新,为我市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北京顺鑫农科张掖市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晓冬说。
大会在专家学者们指尖残留的公式墨香与智能装备渐熄的指示灯中徐徐落下帷幕。当与会者带着融合了基因组图谱与液压参数的会议手册离场时,河西走廊的晚风正掠过万亩制种田。300多位育种专家在三天时间里完成的这场人工智能与生物育种的双螺旋共舞,终将编织成保障粮食安全的黄金基因链。(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贺承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