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情愫系山丹
——“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见闻
6月25日,由张掖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山丹县委宣传部、山丹县委网信办承办的“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启动,探访追寻路易·艾黎的山丹岁月,传承和弘扬路易·艾黎精神。
漫步山丹街头,“艾黎”印记处处可见——培黎职业学院里书声琅琅,艾黎纪念馆内游人驻足,艾黎与何克陵园松柏长青……这座被路易·艾黎心心念念的小县城,将这位新西兰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培黎新芽 从土坯房到现代职教沃土
“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一段时期,无疑是在甘肃山丹同农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上世纪40年代,路易·艾黎积极参加并发起组织工合运动,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创办培黎工艺学校。1943年底,该校搬迁至山丹,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设有约20门专业,供学生实习和生产,招收贫寒子弟,安排农民就业。
岁月流转,培黎之根深深扎入张掖沃土,萌发出新时代的枝芽——如今的培黎职业学院,早已从当年简陋的土坯房蜕变为现代化校园,一群身着实训服的年轻人,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认真学习智能制造技术,认真聆听教师讲解,时而动手验证学习成果。“手脑并用创作分析”深深融入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的思维脉络里,“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在这里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
“学院延续了路易·艾黎的教学理念,师生们在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耕耘自足,用行动践行‘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和传统。”培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学院教师高晓萍如是说。
馆藏珍品 静默文物诉说热血年代
“山丹离都市远,那里的老百姓不容易看到,文物还是送到山丹好。”步入山丹艾黎纪念馆,时光的帷幕被倏然拉开,265帧艾黎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800多件艾黎捐赠的珍贵文物……一件件静默的展品,一幕幕复原的场景,瞬间将人引入那个热血奔涌的年代。
近年来,纪念馆通过科学化管理、价值挖掘与数字化转型,推动文物资源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承”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艾黎精神提供了鲜活样本。如今,这里已成为缅怀路易·艾黎事迹、弘扬艾黎精神、传承艾黎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次活动为我们架起了深入了解路易·艾黎精神世界的桥梁,我们将用笔尖的温度和镜头的深度,深情讲述他与山丹的血脉故事,把‘培黎精神’播撒在陇原大地的每一处角落。”中国甘肃网记者张玉芳表示。
精神守望 异乡赤子滋养“第二故乡”
来到艾黎与何克陵园,“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屹立,蒙蒙细雨轻声诉说着路易·艾黎对山丹最后的眷恋:“遗体火化后,将我的骨灰先放一放,待有人顺路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去,撒在四坝的原野上,不要举行仪式,一切瞻仰遗体、给遗体穿上好衣服再火化、举行追悼会等对于后人费时花钱的做法应当破除,花圈也不要送。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
采访团全体成员满怀崇敬与感恩之心伫立园中,向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朋友、老战友和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致以最深切的缅怀与最崇高的敬意。
现如今,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这两位异国赤子,已经与他们挚爱的“第二故乡”连为一体,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培黎精神”。墓碑前那棵来自新西兰的松树迎风飘曳,如同路易·艾黎故乡的亲人跨越山海的守望,与山丹儿女共同守护这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山丹之行,深刻感受到路易·艾黎跨越山海的中国情怀,深入了解了路易·艾黎的中国故事、山丹故事。将以笔为犁、以镜头为炬,进一步挖掘路易·艾黎在烽火岁月中扎根西北的动人故事,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培黎精神在陇原大地历久弥新、亘古传承。(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玉杰)
万里情愫系山丹
——“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见闻
6月25日,由张掖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山丹县委宣传部、山丹县委网信办承办的“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启动,探访追寻路易·艾黎的山丹岁月,传承和弘扬路易·艾黎精神。
漫步山丹街头,“艾黎”印记处处可见——培黎职业学院里书声琅琅,艾黎纪念馆内游人驻足,艾黎与何克陵园松柏长青……这座被路易·艾黎心心念念的小县城,将这位新西兰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培黎新芽 从土坯房到现代职教沃土
“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一段时期,无疑是在甘肃山丹同农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上世纪40年代,路易·艾黎积极参加并发起组织工合运动,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创办培黎工艺学校。1943年底,该校搬迁至山丹,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设有约20门专业,供学生实习和生产,招收贫寒子弟,安排农民就业。
岁月流转,培黎之根深深扎入张掖沃土,萌发出新时代的枝芽——如今的培黎职业学院,早已从当年简陋的土坯房蜕变为现代化校园,一群身着实训服的年轻人,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认真学习智能制造技术,认真聆听教师讲解,时而动手验证学习成果。“手脑并用创作分析”深深融入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的思维脉络里,“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在这里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
“学院延续了路易·艾黎的教学理念,师生们在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耕耘自足,用行动践行‘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和传统。”培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学院教师高晓萍如是说。
馆藏珍品 静默文物诉说热血年代
“山丹离都市远,那里的老百姓不容易看到,文物还是送到山丹好。”步入山丹艾黎纪念馆,时光的帷幕被倏然拉开,265帧艾黎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800多件艾黎捐赠的珍贵文物……一件件静默的展品,一幕幕复原的场景,瞬间将人引入那个热血奔涌的年代。
近年来,纪念馆通过科学化管理、价值挖掘与数字化转型,推动文物资源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承”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艾黎精神提供了鲜活样本。如今,这里已成为缅怀路易·艾黎事迹、弘扬艾黎精神、传承艾黎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次活动为我们架起了深入了解路易·艾黎精神世界的桥梁,我们将用笔尖的温度和镜头的深度,深情讲述他与山丹的血脉故事,把‘培黎精神’播撒在陇原大地的每一处角落。”中国甘肃网记者张玉芳表示。
精神守望 异乡赤子滋养“第二故乡”
来到艾黎与何克陵园,“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屹立,蒙蒙细雨轻声诉说着路易·艾黎对山丹最后的眷恋:“遗体火化后,将我的骨灰先放一放,待有人顺路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去,撒在四坝的原野上,不要举行仪式,一切瞻仰遗体、给遗体穿上好衣服再火化、举行追悼会等对于后人费时花钱的做法应当破除,花圈也不要送。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
采访团全体成员满怀崇敬与感恩之心伫立园中,向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朋友、老战友和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致以最深切的缅怀与最崇高的敬意。
现如今,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这两位异国赤子,已经与他们挚爱的“第二故乡”连为一体,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培黎精神”。墓碑前那棵来自新西兰的松树迎风飘曳,如同路易·艾黎故乡的亲人跨越山海的守望,与山丹儿女共同守护这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山丹之行,深刻感受到路易·艾黎跨越山海的中国情怀,深入了解了路易·艾黎的中国故事、山丹故事。将以笔为犁、以镜头为炬,进一步挖掘路易·艾黎在烽火岁月中扎根西北的动人故事,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培黎精神在陇原大地历久弥新、亘古传承。(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