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丹汉明长城,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与厚重,断壁残垣之间,蕴含着烽火硝烟、金戈铁马,民族兴衰、朝代更迭,残缺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魂魄。
张掖市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境内遗存的汉明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另有烽燧160座、关堡14座,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千百年来,山丹汉明长城在这里蜿蜒盘旋、栉风沐雨;见证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山丹的长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有着浓厚的长城情结,出门在外看见长城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都要好好爱护、不能损坏,让子孙后代也能看见和感受到。”这是居住在长城周边群众最质朴的心声和每一个山丹人民最纯粹的守望。
长城文化资源,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传承好。山丹县在政策呼应和项目落地等方面前瞻谋划、精准施策、快速推动,明确了以长城传播文化、用文化带动保护的发展思路,用最强音讲好长城保护和利用的山丹故事。
聚焦长城防、保、研、管、用各环节,构建保护管理利用全链条闭环,严谨细致做好长城资源调查、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线”划定,建立健全长城资源信息库,出台《山丹县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汉明长城保护研究中心,聘请文物保护员118名,建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以严格的法规、健全的机构和充实的力量保护长城文化遗产。
山丹县突出规划先行,优化功能布局,科学划分长城遗址保护区、文化展示互动区、休闲娱乐体验区三区,高标准打造长城文化体验带和自然景观观赏带,设置烽火台展示点、文化驿站和汉明长城博物馆等多个节点,打造硖口驿站至硖口古城景观带,搬迁长城沿线农牧民1119户3653人,建设生态屏障区1个,完成防御造林24.7万亩,推动汉明长城从单纯的遗址保护向区域标志性文化旅游胜地转变。
山丹县突出项目带动,策划包装长城本体保护、长城数字化保护展示等6个板块43个子项目,争取长城保护专项经费3761万元,实施各类保护修缮项目22个;争取国家“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资金2000万元、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着力打造“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特别是以“一眼千万年”为设计理念,建成山丹汉明长城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更好地展现长城风貌、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文化。
山丹县做好书写“长城+”文章,突出业态培育,连续举办四届“行知中国”丝绸之路(张掖)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等长城徒步、长城文化品鉴活动,建立中小学长城教学实践及研学教育基地,创排长城历史的大型情景剧《古韵山丹》,编辑出版《品读山丹》图书,研发推出长城烙画等10余个系列1000多款文创旅游产品,让埋藏在长城脚下的故事焕发新机,引导公众参与长城保护、感知长城文化。
山丹县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抢抓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机遇,实施山丹汉明长城数字体验展示等项目,打造具有独特性、创意性、排他性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或体验场景。建设长城文化数字云平台,多渠道多维度展示山丹历史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军马文化,让更多游客和群体走进大气磅礴的长城文旅画卷中,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长城”,真正让长城“活”起来。
山丹汉明长城虽经历岁月的雕琢,仍巍然屹立、英姿勃发,长城精神已深刻融入山丹人民的血脉之中。奋进中的山丹县,正在以长城文化为引领,守护“古朴颜值”、传承“文化基因”、讲活“长城故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让古老长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共山丹县委宣传部 窦玉洁)
走近山丹汉明长城,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与厚重,断壁残垣之间,蕴含着烽火硝烟、金戈铁马,民族兴衰、朝代更迭,残缺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魂魄。
张掖市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境内遗存的汉明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另有烽燧160座、关堡14座,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千百年来,山丹汉明长城在这里蜿蜒盘旋、栉风沐雨;见证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山丹的长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有着浓厚的长城情结,出门在外看见长城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都要好好爱护、不能损坏,让子孙后代也能看见和感受到。”这是居住在长城周边群众最质朴的心声和每一个山丹人民最纯粹的守望。
长城文化资源,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传承好。山丹县在政策呼应和项目落地等方面前瞻谋划、精准施策、快速推动,明确了以长城传播文化、用文化带动保护的发展思路,用最强音讲好长城保护和利用的山丹故事。
聚焦长城防、保、研、管、用各环节,构建保护管理利用全链条闭环,严谨细致做好长城资源调查、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线”划定,建立健全长城资源信息库,出台《山丹县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汉明长城保护研究中心,聘请文物保护员118名,建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以严格的法规、健全的机构和充实的力量保护长城文化遗产。
山丹县突出规划先行,优化功能布局,科学划分长城遗址保护区、文化展示互动区、休闲娱乐体验区三区,高标准打造长城文化体验带和自然景观观赏带,设置烽火台展示点、文化驿站和汉明长城博物馆等多个节点,打造硖口驿站至硖口古城景观带,搬迁长城沿线农牧民1119户3653人,建设生态屏障区1个,完成防御造林24.7万亩,推动汉明长城从单纯的遗址保护向区域标志性文化旅游胜地转变。
山丹县突出项目带动,策划包装长城本体保护、长城数字化保护展示等6个板块43个子项目,争取长城保护专项经费3761万元,实施各类保护修缮项目22个;争取国家“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资金2000万元、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着力打造“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特别是以“一眼千万年”为设计理念,建成山丹汉明长城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更好地展现长城风貌、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文化。
山丹县做好书写“长城+”文章,突出业态培育,连续举办四届“行知中国”丝绸之路(张掖)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等长城徒步、长城文化品鉴活动,建立中小学长城教学实践及研学教育基地,创排长城历史的大型情景剧《古韵山丹》,编辑出版《品读山丹》图书,研发推出长城烙画等10余个系列1000多款文创旅游产品,让埋藏在长城脚下的故事焕发新机,引导公众参与长城保护、感知长城文化。
山丹县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抢抓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机遇,实施山丹汉明长城数字体验展示等项目,打造具有独特性、创意性、排他性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或体验场景。建设长城文化数字云平台,多渠道多维度展示山丹历史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军马文化,让更多游客和群体走进大气磅礴的长城文旅画卷中,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长城”,真正让长城“活”起来。
山丹汉明长城虽经历岁月的雕琢,仍巍然屹立、英姿勃发,长城精神已深刻融入山丹人民的血脉之中。奋进中的山丹县,正在以长城文化为引领,守护“古朴颜值”、传承“文化基因”、讲活“长城故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让古老长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共山丹县委宣传部 窦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