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时评】以水为脉促发展 精打细算惠民生——山丹县提升用水效率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
2025年04月25日 09:54

分享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山丹县,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县域发展的关键瓶颈。近年来,山丹县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坚持向管理要效率、向科技要效益、向机制要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北干旱地区特色的高效用水之路。

  ‌以水定需,拧紧发展“水龙头”。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家底”,山丹县立足实际,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推行“四水四定”原则。在农业领域,打破“大水漫灌”传统模式,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等政策,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通过“管灌+滴灌”技术集成应用,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30万亩,亩均节水40%、节肥30%,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作物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工业领域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推动企业实施循环用水改造,浙商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以上,真正让每滴水创造更大价值。

  ‌科技赋能,激活节水“新引擎”‌。山丹县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节水实践,建成覆盖全县的智能计量体系,农业灌溉、企业用水全部实现计量到户、监控到点。特别是在民生领域,通过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从18%降至9%,居民家中智能水表安装率达100%,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超90%,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节水就是节钱”。

  ‌机制创新,绘就共治“同心圆”‌。节水不是政府“独角戏”,而是全民“大合唱”。山丹县创新建立“农户定额内用水免费、超定额累进加价”的农业水价制度,通过“节水有奖、浪费受罚”的市场杠杆,农民节水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水权改革中,探索形成“农业节水-水权交易-工业反哺”的良性循环,近三年累计交易水权1200万立方米,既保障了生态用水红线,又破解了企业发展瓶颈。与此同时,“节水课堂”走进校园、“节水积分”融入社区、“节水标兵”评选深入企业,全民惜水爱水的文明新风尚正在形成。

  水润万物,利在长远。站在新的起点,山丹县将继续以“精打细算”的智慧做好“水文章”,让有限的水资源释放无限的发展潜能,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山丹县委宣传部钱大伟)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山丹县,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县域发展的关键瓶颈。近年来,山丹县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坚持向管理要效率、向科技要效益、向机制要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北干旱地区特色的高效用水之路。

  ‌以水定需,拧紧发展“水龙头”。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家底”,山丹县立足实际,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推行“四水四定”原则。在农业领域,打破“大水漫灌”传统模式,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等政策,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通过“管灌+滴灌”技术集成应用,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30万亩,亩均节水40%、节肥30%,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作物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工业领域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推动企业实施循环用水改造,浙商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以上,真正让每滴水创造更大价值。

  ‌科技赋能,激活节水“新引擎”‌。山丹县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节水实践,建成覆盖全县的智能计量体系,农业灌溉、企业用水全部实现计量到户、监控到点。特别是在民生领域,通过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从18%降至9%,居民家中智能水表安装率达100%,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超90%,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节水就是节钱”。

  ‌机制创新,绘就共治“同心圆”‌。节水不是政府“独角戏”,而是全民“大合唱”。山丹县创新建立“农户定额内用水免费、超定额累进加价”的农业水价制度,通过“节水有奖、浪费受罚”的市场杠杆,农民节水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水权改革中,探索形成“农业节水-水权交易-工业反哺”的良性循环,近三年累计交易水权1200万立方米,既保障了生态用水红线,又破解了企业发展瓶颈。与此同时,“节水课堂”走进校园、“节水积分”融入社区、“节水标兵”评选深入企业,全民惜水爱水的文明新风尚正在形成。

  水润万物,利在长远。站在新的起点,山丹县将继续以“精打细算”的智慧做好“水文章”,让有限的水资源释放无限的发展潜能,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山丹县委宣传部钱大伟)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