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丝路历史探寻五千年文明
——探秘张掖市博物馆(一)
张掖市博物馆展厅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要功能区分为通史陈列区和专题陈列区。通史陈列区陈展内容分弱水溯源、张国臂掖、北凉雄风、万国咸宾、民族政权、府城遗韵共6个单元21个版块,展示张掖史前至清代具有代表重大历史事件和凸显华夏文明之源的历史文物444件。今天我们将走进弱水溯源展区,一探五千年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经历的过往。
展柜中这些出土的珍贵文物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张掖先民已有了原始的农牧业生产,并且在日常衣食住行、部落宗教信仰、医学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众多先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黑水国遗址,反映了四坝文化较强的延续性,近年来,国内考古界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四坝文化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文化类型与北方青铜文化间的关系、早期冶金史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鉴于黑水国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未来,黑水国遗址考古项目将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从先秦的西戎,秦时的月氏、匈奴,到以后的羌族、鲜卑族等,都曾在张掖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于是,这里也出现了不少历史上重要的的少数民族政权。各族人民之间的长期相互交流、融合,无疑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从汉代起,张掖成为汉家王朝西北重镇,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成为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汉武帝元鼎六年设郡,可以说守住了张掖,古丝绸之路才能畅通。如今,遍布我市的多处汉代遗址、墓葬,出土的一批批文物,让我们发现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丝路咽喉重镇互相撞击、晕染,像夕阳下的黑水河一样生出了美丽的绮纹。(张掖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