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们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是对生命的印刻,他们的每一段故事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倾听与铭记,那是一种信仰,一种使命,一种传承。无论多久,我们不能忘记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题记
今年春节前,我们收拾好行囊前往夏日塔拉,故乡的年味儿很浓,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孩子们拿着棉花糖穿越在街头巷尾,鞭炮声此起彼伏。姥姥坐在电视机前认真的观看着节目,病中的姥爷见到我们,嘴角扬起了微笑。此时的老人声带已衰竭,言语困难,可是整体上来说,意识是很清楚的。我和先生帮母亲贴对联,打扫卫生,购物,为姥爷洗脸理发剃须,准备好过春节,姥爷很开心,面色红润,喜欢吃汤饭、喝牛奶、吃鸡蛋,喝果汁与炒面茶(游牧民族的一种常饮品)。
日子逐渐变暖,太阳从云雾中慵懒穿过,许多不知名的小鸟来到了窗前,似乎在说着什么似的。流浪猫咪在墙根伸懒腰、打呵欠,充分享受着难得的阳光浴,一阵风拂过,坐在窗前休息的姥爷皱皱眉,手扶着轮椅望着窗外,陷入了沉思,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耄耋之年的姥爷瘫痪在床虽已多日,但是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每天早早起床小心翼翼的用自己的手帕擦拭着党徽,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不会忘记戴上自己的党徽。
透过姥爷的眼神,时光似乎回到了50年前。一位身着中山装,头戴礼帽骑着枣红马长年累月行走在夏日塔拉草原上各个角落的小伙儿,是农牧民群众对姥爷的印象。那时的老百姓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靠劳动获得工分。在任支部书记前姥爷是生产队队长,几乎每天都闲不下来,农牧民群众的大小事儿需要他管理,一年中,姥爷在自己家的日子很少。牧民的生活都是逐水草而居的,居住分散,信息闭塞,经济条件落后。姥爷常常骑马翻山越岭为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很多时候途中饥饿了就吃点瘪了的干粮,渴了吃点山里的雪。他耐心向群众讲解如何接羔育幼、如何发展经营畜牧业并抓好生产。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姥爷一直坚持着,努力着。在努力帮助牧民把日子过好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种地(那时的种植作物主要是以燕麦、青稞为主)、为贫困户送去粮食,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竭尽自己所能帮助群众,渐渐的,百姓对日子有了盼头,对未来有了期许。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姥爷和夏日塔拉的同事们历经种种艰辛,不断打拼着,在困难中顽强生存。姥爷说宁可亏待自己也不能让农牧民群众吃不饱肚子,更不能占他们的任何便宜。村上的小伙子、中青年们在姥爷的带领下,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也慢慢开始好转。
困难再多,也阻挡不了姥爷的那种拼劲,生活再难,也不曾退缩。光阴匆匆,姥爷逐渐老去,成为一张褪色的相片。母亲接过姥爷手中的接力棒,策马在草原继续牧牛羊,四季轮回、牧场辗转转场(夏日塔拉每个季节的牧场都分布在不同海拔地区,为了牧群能获得高质量的牧草,牧人们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转场,这是自古以来牧人们的生存智慧)。一年年,母亲赶着牧群走在祖辈们曾经走过的古老的牧道上,努力经营着牧群,曾被评为“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闲暇的时候,母亲也常常耐心与乡亲们交流牧羊经验和心得。看到牧区的生活蒸蒸日上,姥爷欣慰的笑了。
退休后的姥爷经常教育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要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尽头,姥爷也忘不了曾经在那段最艰苦的时光里奋斗的自己。提起曾经的艰苦岁月,回忆着在马背上颠簸的岁月,还有一起并肩作战过的同事们,姥爷很激动。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清晨,病中的姥爷翻开村委发的党员学习资料一个劲儿的读着,虽然声音很微弱,但是我深深明白一名老党员的赤子之心。姥爷曾说要坚持活下去,在党100岁生日的时候,看看这盛大的一幕,看子孙承欢膝下,看老屋院落中撒欢的猫狗,再去看看昔日奔波的四季牧场……可是这些真的变成了愿望。
夏天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屋内,姥爷戴过的党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母亲认真的把姥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放在姥爷的书柜,看了一遍又一遍,母亲两鬓的白发时刻在提醒着我,要努力继承祖辈们的意志,接好祖辈们手中的接力棒,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祖辈们的一言一行,犹如那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风拂过,夕阳渐沉,烟云暖暖,姥爷牵着那匹枣红马渐渐消失在远处的暮色中......故乡夏日塔拉的天空多了一颗明亮的星。(珠琦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