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山丹
丝路马都 古韵流芳——解锁古韵山丹的时光密码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06月06日 14:47

分享到:

  在丝绸之路上,有一座古城,她静静地躺在祁连山的怀抱中,沐浴着历史的阳光,那就是山丹。

  山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名字,更是一段流动的历史,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她的名字,仿佛是一首古老的诗,轻轻地吟唱着千年的故事。

  密码一:一个沿用了2135年的称谓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蜂腰地段,西接甘州,东临永昌,南近门源,北靠阿拉善,是丝路重镇张掖的东大门,古丝绸之路上闪耀的一颗璀璨明珠。

  山丹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以来,便开始了她的历史征程。那时的山丹,名为“删丹”,是张掖郡治下的十县之一。时光荏苒,转眼间,山丹这个名字已经陪伴了我们2135年,比同样历史悠久的甘州还要早上六百多个春秋。

  山丹县,原名为删丹县,其地名来源与焉支山紧密相关。据《山丹县志》记载,删丹古城位于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因晓日初上时,其阳凝烟为深碧,丹碧相间如“删”字,因此得名删丹山,而县名也因此而来。焉支山本名“删丹”,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删丹县,今日的“山丹县”即由“删丹县”演变而来。此外,有观点认为“删丹”可能是匈奴语的花名,而删丹如何演化成了“焉支”,一种解释是删丹山就变成了焉支山(“胭脂山”的谐音),因为采其汁加入油脂可做胭脂。

  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置县以来,山丹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北魏时期更名为山丹县,隋朝时一度复名为删丹,至元代再次改为“山丹”,并升格为山丹州。至明朝初年废州置山丹卫,清代又改置为山丹县,归属于甘州府管辖。

  山丹,虽然名气不大,但这个名字如同一位沉睡的智者,2135年来未曾改变。她的名字如同悠扬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荡在每一个山丹人的心中。在这里,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山丹,以其不变的地名,守护着一份永恒的记忆,等待着世人的探索与发现。

  密码二: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回眸

  置县2135年的山丹,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色。张骞、霍去病、唐玄奘等,让山丹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千百年以来,汉明长城依然如巨龙在大地蜿蜒;“皇家马场”山丹马场的盛夏丰美依旧;就连培黎职业学院,历数前生,都能追溯到1942在陕西双石铺成立的培黎工艺学院。

  据《山丹县志》载,山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为张掖郡所辖。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山丹为张掖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山丹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隋初改为山丹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山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山丹为省会。明时期,山丹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清时期,改置山丹县,山丹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

  在山丹的历史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与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自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外交家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山丹便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驿站。这条古老的商路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山丹因此成为了多种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平台。

  目前,山丹县境内有文物古迹155处,其中141处被列为省、县级保护单位,尤以全国保存最完好、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的汉明长城为代表的历史古迹和面积浩瀚、风光独特、充满神奇传说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军马场和焉支山令人向往。

  最古老的皇家马场——山丹军马场。山丹军马场的创建可追溯到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距今已有2100多年。自那时起,它就在历代王朝的边防和军事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历代英明君主都视这座军马场为北方边境的定海神针,大力度在这里屯兵驯马戍边。到了清中期,这里仍有军马两万匹之多。

  万国博览会的发源地——焉支山。公元609年的夏季,山丹境内的焉支山迎来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帝王。隋炀帝西巡张掖,在焉支山下大会高昌王鞠博雅、伊吾土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臣;盛陈文物,召开集商贸、文化、外交为一体的“万国博览会”,以非凡的气度,宏大的场面,彰显了中央王朝的威严,成就了一段安疆拓边的历史佳话,使焉支山成为当今世博会的发祥地。

  古丝路的见证着——山丹汉明长城。山丹县境内有汉、明两个朝代修建的长城,分布在县境北部,总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100多年,全长94公里,由壕沟、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密码三:延续至今的文化根脉

  河西走廊自汉代起,就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流互动的通道。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河西走廊毗邻青蒙两省区最窄的县,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所在与必经之地。

  两千多年来,山丹有近一半的岁月归属于五凉、吐蕃、回鹘、西夏等地方割据政权,但归属于中原王朝仍是主流。统一与割据、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央王朝与割据政权的斗争与融合一直在山丹大地上演绎。

  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互动交融,在这片灿烂的土地上,鸾鸟城遗迹、四坝滩陶器折射的史前文明之光璀璨闪烁,一个个依稀尚存的丝路关隘、古城驿站缝隙中依然可感触到西汉铁骑疾驰西拓的雄壮气概,马背精神、农耕文明、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在这里孕育、融汇、积淀,长久地回荡在历史的空间。

  禹导弱水至今传诵。《商书·禹贡》载:“禹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由此推断,远古时期,境内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源自山丹境内的古弱水(即今山丹河)曾是一条径流量不小的河流,是她哺育了山丹大地古老的文明。

  四坝文化熠熠生辉。依据古弱水河畔的四坝滩、山羊堡滩及龙首山草场洼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刀、石斧、彩陶罐等文物考古证明,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文化时代(中原夏纪年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四坝文化”是甘肃三大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马背草原文化根深叶茂。祁连山冷龙岭下有水草丰茂的大马营草原。先秦、两汉之前,这里曾是诸多马背草原民族的孳牧乐园。历经二千多年部族纷争、朝代兴衰更迭,形成了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献身国防、质朴刚健、草原情怀、亦军亦垦、边疆创业为内涵的“天马精神”。

  焉支文化兼收并蓄。焉支山是历史名山、文化名山,也是焉支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匈奴的“天后山”到隋炀帝会见27国使臣,从霍去病过焉支山战匈奴到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焉支山文化,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丝路故事一直在延续。

  长城文化历久弥新。长城是中原地区历代政权统一与强盛的象征,是军事防御和管理设施、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时俱进的文化地标。山丹长城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拥有河西乃至西部地区保存最完好、连续性最好的一段长城,汉明长城在山丹大地上蜿蜒并行53公里。

  从四坝文明的燎原星火,到弱水流域的月氏部落;从汉武大帝的置县安民,到仙堤书院的创办兴学……历经五千年风雨,世世代代,这里勤劳善良的人们经行于羌笛牧歌、古道西风的婉转韵律中,山丹挥出了古丝绸之路上一段秀美的五彩丝带。

  除此之外,历代辛苦劳作的山丹人民在焉支大地上还创作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山丹烙画、剪纸、麦秆画、刺绣、山丹花馍等非遗文化都展现着无尽的魅力。那一幅幅精美的烙画,或展现着壮丽的河山,或描绘着生动的人物故事;那一张张剪纸,或喜庆吉祥,或充满奇思妙想。麦秆画则以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呈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刺绣作品上细密的针线,绣出的是生活的美好与期盼;山丹花馍造型别致,仿佛在诉说着民间的欢乐与祥和。

  山丹,一座古城,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种韵味。她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山丹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续写着新的篇章。

  你不妨走进山丹,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聆听那些被岁月雕琢的故事,体验那份属于山丹的独特古韵。(杨建刚)

  在丝绸之路上,有一座古城,她静静地躺在祁连山的怀抱中,沐浴着历史的阳光,那就是山丹。

  山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名字,更是一段流动的历史,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她的名字,仿佛是一首古老的诗,轻轻地吟唱着千年的故事。

  密码一:一个沿用了2135年的称谓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蜂腰地段,西接甘州,东临永昌,南近门源,北靠阿拉善,是丝路重镇张掖的东大门,古丝绸之路上闪耀的一颗璀璨明珠。

  山丹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以来,便开始了她的历史征程。那时的山丹,名为“删丹”,是张掖郡治下的十县之一。时光荏苒,转眼间,山丹这个名字已经陪伴了我们2135年,比同样历史悠久的甘州还要早上六百多个春秋。

  山丹县,原名为删丹县,其地名来源与焉支山紧密相关。据《山丹县志》记载,删丹古城位于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因晓日初上时,其阳凝烟为深碧,丹碧相间如“删”字,因此得名删丹山,而县名也因此而来。焉支山本名“删丹”,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删丹县,今日的“山丹县”即由“删丹县”演变而来。此外,有观点认为“删丹”可能是匈奴语的花名,而删丹如何演化成了“焉支”,一种解释是删丹山就变成了焉支山(“胭脂山”的谐音),因为采其汁加入油脂可做胭脂。

  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置县以来,山丹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北魏时期更名为山丹县,隋朝时一度复名为删丹,至元代再次改为“山丹”,并升格为山丹州。至明朝初年废州置山丹卫,清代又改置为山丹县,归属于甘州府管辖。

  山丹,虽然名气不大,但这个名字如同一位沉睡的智者,2135年来未曾改变。她的名字如同悠扬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荡在每一个山丹人的心中。在这里,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山丹,以其不变的地名,守护着一份永恒的记忆,等待着世人的探索与发现。

  密码二: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回眸

  置县2135年的山丹,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色。张骞、霍去病、唐玄奘等,让山丹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千百年以来,汉明长城依然如巨龙在大地蜿蜒;“皇家马场”山丹马场的盛夏丰美依旧;就连培黎职业学院,历数前生,都能追溯到1942在陕西双石铺成立的培黎工艺学院。

  据《山丹县志》载,山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为张掖郡所辖。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山丹为张掖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山丹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隋初改为山丹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山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山丹为省会。明时期,山丹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清时期,改置山丹县,山丹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

  在山丹的历史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与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自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外交家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山丹便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驿站。这条古老的商路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山丹因此成为了多种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平台。

  目前,山丹县境内有文物古迹155处,其中141处被列为省、县级保护单位,尤以全国保存最完好、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的汉明长城为代表的历史古迹和面积浩瀚、风光独特、充满神奇传说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军马场和焉支山令人向往。

  最古老的皇家马场——山丹军马场。山丹军马场的创建可追溯到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距今已有2100多年。自那时起,它就在历代王朝的边防和军事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历代英明君主都视这座军马场为北方边境的定海神针,大力度在这里屯兵驯马戍边。到了清中期,这里仍有军马两万匹之多。

  万国博览会的发源地——焉支山。公元609年的夏季,山丹境内的焉支山迎来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帝王。隋炀帝西巡张掖,在焉支山下大会高昌王鞠博雅、伊吾土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臣;盛陈文物,召开集商贸、文化、外交为一体的“万国博览会”,以非凡的气度,宏大的场面,彰显了中央王朝的威严,成就了一段安疆拓边的历史佳话,使焉支山成为当今世博会的发祥地。

  古丝路的见证着——山丹汉明长城。山丹县境内有汉、明两个朝代修建的长城,分布在县境北部,总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100多年,全长94公里,由壕沟、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密码三:延续至今的文化根脉

  河西走廊自汉代起,就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流互动的通道。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河西走廊毗邻青蒙两省区最窄的县,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所在与必经之地。

  两千多年来,山丹有近一半的岁月归属于五凉、吐蕃、回鹘、西夏等地方割据政权,但归属于中原王朝仍是主流。统一与割据、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央王朝与割据政权的斗争与融合一直在山丹大地上演绎。

  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互动交融,在这片灿烂的土地上,鸾鸟城遗迹、四坝滩陶器折射的史前文明之光璀璨闪烁,一个个依稀尚存的丝路关隘、古城驿站缝隙中依然可感触到西汉铁骑疾驰西拓的雄壮气概,马背精神、农耕文明、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在这里孕育、融汇、积淀,长久地回荡在历史的空间。

  禹导弱水至今传诵。《商书·禹贡》载:“禹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由此推断,远古时期,境内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源自山丹境内的古弱水(即今山丹河)曾是一条径流量不小的河流,是她哺育了山丹大地古老的文明。

  四坝文化熠熠生辉。依据古弱水河畔的四坝滩、山羊堡滩及龙首山草场洼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刀、石斧、彩陶罐等文物考古证明,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文化时代(中原夏纪年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四坝文化”是甘肃三大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马背草原文化根深叶茂。祁连山冷龙岭下有水草丰茂的大马营草原。先秦、两汉之前,这里曾是诸多马背草原民族的孳牧乐园。历经二千多年部族纷争、朝代兴衰更迭,形成了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献身国防、质朴刚健、草原情怀、亦军亦垦、边疆创业为内涵的“天马精神”。

  焉支文化兼收并蓄。焉支山是历史名山、文化名山,也是焉支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匈奴的“天后山”到隋炀帝会见27国使臣,从霍去病过焉支山战匈奴到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焉支山文化,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丝路故事一直在延续。

  长城文化历久弥新。长城是中原地区历代政权统一与强盛的象征,是军事防御和管理设施、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时俱进的文化地标。山丹长城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拥有河西乃至西部地区保存最完好、连续性最好的一段长城,汉明长城在山丹大地上蜿蜒并行53公里。

  从四坝文明的燎原星火,到弱水流域的月氏部落;从汉武大帝的置县安民,到仙堤书院的创办兴学……历经五千年风雨,世世代代,这里勤劳善良的人们经行于羌笛牧歌、古道西风的婉转韵律中,山丹挥出了古丝绸之路上一段秀美的五彩丝带。

  除此之外,历代辛苦劳作的山丹人民在焉支大地上还创作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山丹烙画、剪纸、麦秆画、刺绣、山丹花馍等非遗文化都展现着无尽的魅力。那一幅幅精美的烙画,或展现着壮丽的河山,或描绘着生动的人物故事;那一张张剪纸,或喜庆吉祥,或充满奇思妙想。麦秆画则以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呈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刺绣作品上细密的针线,绣出的是生活的美好与期盼;山丹花馍造型别致,仿佛在诉说着民间的欢乐与祥和。

  山丹,一座古城,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种韵味。她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山丹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续写着新的篇章。

  你不妨走进山丹,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聆听那些被岁月雕琢的故事,体验那份属于山丹的独特古韵。(杨建刚)

编辑:何淼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