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张掖的“金木水火土”塔不为人知的秘密 来源:张掖发布    2018年11月15日 10:20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镇,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据《甘州府志》记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在“半城塔影”中,比较著名的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塔。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存的只有木塔和土塔了。木塔是楼阁式塔,土塔与金塔建在大佛寺内。

  今天,张掖档案“老照片”栏目带你重回历史,一起追寻张掖遗失的记忆——五行塔。

下面小编将带大家一一回顾张掖五行塔

金塔

(民国时期金塔殿)

  位于大佛寺内卧佛正殿北侧(即新迁二郎殿处),明代以前为万寿金塔塔基,塔基高丈许,有铜质古塔一座,塔顶方形斗拱,系亭阁式单层方形塔。明正统五年(1440年),大佛寺欲在此建一禅堂,整修塔基时,掘出旧塑佛像四尊,菩萨侍立者八尊,又有镇塔宝物近五百件。当时御马监太监王贵等官府官员出面捐资兴建宝殿于塔基之上,另铸造铜佛三尊供奉殿中,将原有铜塔置于塔顶之上,故称金塔殿。

  每当朝霞初上,金光灿灿。民国17年(1928年),金塔殿三宝铜佛及殿顶铜塔被盗。1970年,石函被盗,按石碑记载,石函内共贮二千四百余件宝物,事后政府追回六百余件,呈交省博物馆收藏,内有八卦银盒、玉雕、珍珠及古代货币,其中有五枚波斯萨珊王朝币,是我国古代与波斯贸易往来的见证。

木塔

  坐落于甘州城内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又名万寿木塔,寺院原名为万寿寺,创建于北周,据《甘州府志》记载:万寿寺前五代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二年(582年)重建,唐尉迟恭监修,明永乐年问(1402--1424年)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提督孙思克同高孟维修,寺内原有山门、大殿、陪殿、藏经楼(又名黑楼)、方亭等,有五百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20世纪30年代的木塔)

  大殿内有三尊六朝铸造铜佛像,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有为观音及大势至菩萨像,各身高2.5米,现只有一尊,保存在甘州区博物馆,该寺现仅存木塔和藏经楼,楼长27.4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绕以木构栏。木塔原为木构,据碑文记载:元时所见木塔为十五层木构塔,下有地窖,地窖中心直立一根铁柱,下接铁座,上承塔顶,人站于铁座上用力搬动铁柱,就可将全塔旋转。现存砖木结构塔,系民国15年(1926年)重建,塔身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外檐系楼阁式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塔身内壁是砖砌,各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用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连结,浑然一体。

  塔内新设铁质楼梯,供人攀登,可倚栏远眺。整座塔构制精细,高大巍峨,别具风格,雄伟壮观,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楼阁建筑艺术特点。

水塔

  位于城北门外三里多路的白塔寺内,又名白塔,创建于明代宣德年问,天顺六年(1462年)维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塔身高20余米,巍峨耸立。塔后有良田万顷,附近又多园林,春华秋实,点缀成景,一片绿野,清爽宜人,可惜水塔已毁。

  历史上的水塔,据说南宋恭崇皇帝赵显在这里出家,法号为合宗大师。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重修,到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再次重修。据传白塔寺兴修以后,寺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塔巍峨矗立,有凌云摩天之势。朝佛礼拜者络绎不绝,为甘州古城名胜佳境之一。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甘肃省财政厅批准白塔寺为张掖农校永久性校址,自此寺内建筑陆续被改建或拆除。1953年张掖地震,白塔顶部被震毁。直到1957年,张掖农校在此建设,为防止学生在塔周围玩耍出现安全事故,最后拆除了水塔。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的水塔就此定格在了照片中。

火塔

(20世纪50年代的火塔)

  位于城南门外崇庆寺内,相传是为一高僧喇嘛死后火化而建的塔。据记载,崇庆寺初名“重兴”,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建,明天顺七年(1463年),宣城伯卫颖修。清代僧人卜舟在该寺内墙壁上题诗一首:“淹留桑梓几经年,今日乘风幸得迁。鸟适高枝因避弋,鱼潜深水为逃筌。支么尚牧筇山鹤,慧远曾栽卢岳莲。戎旅难羁弋世客,振飞锡杖人云天。”寺在清末有完整佛像,皆嵌以紫红宝石,夜间闪烁如小灯。民国年问迭次在此驻扎军队,尽将宝石盗走,寺也荒废,唯有古塔巍然耸立,塔身高约20米,内用土坯,外用砖砌,四周绿野,清静宜人。

土塔

(1910年的土塔)

  土塔,或称弥陀千佛塔,位于大佛寺内。早前记者曾专门采写过大佛寺,土塔是比较熟悉的。相对于木塔,土塔在外观上更具有宗教特色。

  土塔,修建在大佛殿后中轴线上,塔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明、清两代多次修缮。1927年,张掖地震,塔顶毁坏,1986年修复,为现今我们看到的土塔。

  塔高33.37米,为覆钵式金刚宝座塔,亦称喇嘛塔。建于高大的四方形台座塔基上,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台座四周有重层回廊环绕。双层木塔构檐,塔座之上有两层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上有八座小塔,塔身之上又有一层须弥座,座四面各开五个小龛和十三天塔刹,内供佛像,塔顶置相轮。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大小土塔下圆上螺旋状,顶似宝伞壮,十分壮观。

  相传,土塔是天竺高僧迦摄摩腾灵骨安放处,历代以来为信士檀越供佛、礼佛的重要场所。

  土塔的覆钵还保存了坟冢的形式。这种类型的塔,张掖修建地很多,如东门外的奇峰镇定塔,北门外白塔寺的水塔,南门外崇庆寺的火塔,安阳高寺的吉祥塔等等,都是为高僧、和尚、喇嘛们死后的遗体火葬而建的塔,所以人们称之为和尚坟。这一类塔为密檐式空心塔身,全部填成实体,成为实心塔,人们不能登临塔顶。塔的下部增加了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座上雕饰富丽的佛像、菩萨、伎乐,以及狮象等物像图案。

关于五行塔之说

  张掖城内早年的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这五座宝塔,正好应了古老的“五行”之说。按照“五行”之说,木立东,火锁南,金坐西,水镇北,土居中。奇怪的是张掖五塔所处的位置与“五行”之说不合,这五座塔并非建于同一时代,最早建的是木塔,建于北周,水塔、火塔、金塔均建于明代。金塔居中,木塔在西,水塔在北,火塔在南,土塔在东。五塔原来都各自有自己的名字,铜塔金光灿灿,被称为金塔,万寿塔是木质结构的,人们习惯于叫木塔,弥陀千佛塔是砖土结构的,人们习惯于叫成了土塔。有了城内的木塔、土塔、金塔,将城北著名的白塔寺内的白塔定名为水塔,将城南崇庆寺内的佛塔定名为火塔,有人将“五行”附会于这五个塔上,于是凑全了“金木水火土”五塔,与五行相对应,以寄托美好愿望。

 

 

编辑: 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