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2018专题 >>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40年】 张掖农业农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来源:    2018年07月16日 15:48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农业农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4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掖市和全国一样,在历经一系列深刻的农村改革后,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我市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继市本级、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并实施了国家玉米制种基地项目后,2017年12月,高台县又被农业农村部等8部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也是全省唯一的县区。中央和省上的支持与肯定,充分展示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快速发展成就。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市粮棉油种植面积271.17万亩。初步形成了制种玉米、绿色蔬菜两大主导和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四大特色为支持的产业结构布局。一是制种产业。多年来,我市杂交玉米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销往全国大田玉米种植适宜区域,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市已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2个、果穗烘干线60条、籽粒烘干线64条、加工包装线38条,加工能力达到5亿公斤以上。育繁推一体化和开展育种研发的企业共28家。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纯收入45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二是蔬菜产业。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张掖市蔬菜产业呈现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露地生产三种生产模式并举,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加工蔬菜三大优势蔬菜齐抓的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截止201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80万亩、300万吨和30亿元。全市从事蔬菜种植、物流配送、营销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7家。全市认证无公害蔬菜类产品93个、绿色产品4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在全国各地设立蔬菜直销窗口30多个,建成出口蔬菜基地17万亩,已成为全国五大“西菜东运”基地之一。三是食用菌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食用菌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生产技术日渐普及,种类已由最初的5、6种发展到20多种,探索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市建成工厂化生产基地16个,产量占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80%以上。截止2017年,食用菌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1万亩、5.5万吨和4亿元,我市已成为全省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最多,产业转型最快,机械化、集约化和工厂化水平最高,特色最为明显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也是我市沿祁连山浅山区域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新动能。三是中药材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到70个,建成板蓝根、黄芪、甘草等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全市认定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10.5万亩。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组织714个、营销专业合作组织285个,建成中药材加工企业14家、中药材交易市场7处,在陇西、安徽亳州等地中药材市场设立直销窗口10个,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我市民乐县被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四是马铃薯产业。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39.86万亩(不含马场),标准化栽培33万亩,建成原良种繁育基地8.5万亩,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进入新发展时期。

  2.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基地)147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20万亩以上。全市初步建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监管网络,1个市级追溯平台,6个县级、60个乡镇监管机构追溯平台及48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应用平台已全部建成运行,基本实现了食用农产品流向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确保了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各级农产品检测部门农残年检测量达到8万份以上,抽检范围覆盖全市各县区,检测合格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全市认定无公害产地48个,面积114.1万亩;绿色食品129个,面积76.77万亩;“三品一标”总量达204个,生产面积291.99万亩,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76.28%。

  3.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已形成100万亩玉米制种、100万头肉牛、70万亩金张掖夏菜、40万亩中药材、45万亩马铃薯、3万吨食用菌、15万亩设施农业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产业化经营组织819个,拥有固定资产107.33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44家,市级132家,带动农户28.8万户,签约订单56.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4.75亿元,利税7.26亿元。全市可加工转化农产品521万吨,实际加工农产品266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目前,全市已有冷链仓储企业68家,仓储面积48.68万平方米,冷链库容达52万吨;并已建成各类批发市场91处,其中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乡镇综合农贸市场42个,中、小型定点批发、销售网点44家,年交易总量达200万吨,产品销往全国23个省市168个地区,部分企业的脱水蔬菜和马铃薯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年出口农产品2.2万吨,出口产值达2860万美元。同时,已建成广州、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营销展示窗口17个,霍尔果斯口岸的销售档口1个,成为了我市农产品进一步打入东南沿海城市及中亚西亚各国的重要通道。

  4.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到38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96%,农作物机械化耕播收综合水平达到78.23%,共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187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56.61万亩、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208.44万亩,完成耕地质量提升面积18.98万亩;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5%,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9.1%,农药利用率达到38.3%,化肥利用率达到37.4%,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06%,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到41.18%,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7.28%。

  5.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一是土地制度改革。1980-1982年部分社队开展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1984年全面完成了承包期15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6-1998年,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30年的二轮延包工作,颁发了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市二轮承包面积250.05万亩。2013-2017年,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耕地面积366万亩,确权草原面积2750万亩。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土地流转面积近万亩,2017年达到124万亩,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116万亩。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从90年代开始,农村专业种养、服务业、贩销大户零星发展,2017年发展到1.2万户,已初具规模。农民合作社从2005年起步,经过14年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军。2017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7160家,其中:种植业3368家、畜牧业2693家、林业176家、服务业798家、其它(手工业、渔业、刺锈、旅游)125家,带动农户13.26万户,入会成员18.43万人;认定命名国家级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社185家、市级示范社522家、县区级示范社595家;成立合作社联合社27家,拥有加工实体的合作社48家。2015年起,我市家庭农场迅速兴起。2017年全市家庭农场达2795家,其中从事种植业1335家、养殖业630家、种养结合830家。家庭农场经营耕种总面积46.3万亩,全年家庭农场经济总收入9.8亿元。全市共有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0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16家,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16家。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攻坚脱贫提供了新动能。三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我市已被列为全国50个整市推进试点市,高台县被列为全国100个整县推进试点县,临泽县被列为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县。清产核资、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初步统计,全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20.96亿元、固定资产16.54亿元、流动资产4.42亿元。六县区全面建成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村全面建成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点。已发布土地流转转让受让信息1863条,办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733宗,交易金额2.5亿元,累计为265户经营主体发放了贷款16.16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为强化乡村治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制度保障。(市农业局)

 

 

编辑: 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