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木塔风铃 传承 来源:    2018年07月02日 09:39

  一日牧马人,终生牧马人。

  出生在马场,自小便接受着牧马人文化的熏陶,而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人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牧马人。牧马人文化,亦可言为一种精神。我们没有具体定义过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也许它交融着和我们市名“张掖”一样的情怀,体现着国家的战略与意志,而就上世纪以来,军队接管,知青下乡,到现在的企业管理,“坚韧”和“奉献”也一直传承,未曾改变。七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山丹军牧场,作为后勤保障单位以及当时战需马匹的主要提供地长期保留。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文化教育也没有现代化的普及。那个时候生活在马场的人,就是我们定义的第一代牧马人。交到他们手里的是一个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摧残的马场,而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马场。在人民军队和马场居民的协作下,我们的第一代牧马人利用最普通的工具和最传统的放牧方式成功培育出了品种优良的“山丹马”,还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最艰苦的时期,最破堪的条件,他们留在故乡,全心奉献马场。要是没了那份韧劲,马场何来如今!

  后来,知青下乡潮。北京等地的文化青年来到马场,准备“大有作为”。这个处于“后第一代牧马人”时期的军马场,也只是马场牧业和正常居民生活状态的恢复,与“重建”这个目标还有所差距。而随着知青们的到来,马场人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首先上升了一个水准,同时马场的种植业和现代牧业也在知青和当时代牧马人的集思中建立起来。二三十载光阴付诸马场的建设,他们忍受着艰苦的条件,泼洒热情于这片土地,后来,他们也和那一代的马场人得到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第二代牧马人。2009年,庆祝山丹军马场建场六十周年之际,曾经生活在马场的知青重新回到这片热土上,续说旧情,又挥毫立石——“第二故乡”四个大字红如当年,鲜艳的色彩里透写着他们在马场土地上奉献的青春,还有那些回忆,每每念起,着实激荡。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代牧马人的共同努力下,山丹军马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农牧业生产井然有序,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许多。那个时候,军马场还从外地吸纳工人到各岗位工作,马场作为一个大家庭,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稳定就业的机会,也为自己的重建凝集了智慧和力量。朴实的人们在这里热情工作,和原住居民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都视自己为马场人,无所保留,把最好的一切都献给了军马场。再后来,父辈出生,他们延续了他们父辈们的职业,也保留下了那份可贵的职业精神。正是这前几辈人的辛勤付出,在九十年代原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占据了“世界第一大马场”的高座。那二十多年来奋斗在马场的人们,是当之无愧的“第三代牧马人”。

  二十一世纪初,山丹马场发挥完了它的军事作用,并整体移交至央企。马场人民也继续从事先前工作。这十多年来,我们一代在逐渐长大成人,马场也经历着转交后的各种风雨沧桑,改换了新主,也呈现出了新气象——马场经济主体逐渐转变为现代旅游业和种植业,与马相关的各种现代活动也成为了马场独有文化。虽然名儿上少了一个“军”字,但牧马人的迷彩饰风和晨起的军号,依旧是军队优良品质的延续。与此同时,作为第四到五代牧马人的我们,接受了最高级的文化教育,也拥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我们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里,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马场梦想”。马场梦和中国梦是同一个梦,马场梦就是中国梦的一部分。马场梦是一个复兴的梦想,马场梦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梦想。新一代的我们自出生而起,便肩负着马场复兴的使命,我们的责任不比前几代人的轻,而更显分量!诚然,新的时代,前几代牧马人并不要求我们继承他们的职业,他们和我们一样,就是想让那份坚韧和奉献的牧马人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同时,我们要用新的智慧和力量去热爱和奉献这片热土,一日牧马人,一生牧马情!

  此刻,我在异乡,为梦想努力,心念着马场。 远方,那是故乡。马蹄劲响,心中泛起无限荣光!

 

 

编辑: 邓瑞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