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部门 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渐入佳境 来源:张掖日报    2018年01月08日 08:59

激发民间艺术活力 重现传统文化魅力

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渐入佳境

  年关将近,在民乐县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传习所——民联镇太和村里,一场“乡野之音·祥唱太和”的《河西宝卷》“盛典”红火上演。来自张掖市六县区和武威、金昌、嘉峪关市的数名省、市级宝卷传承人齐聚一堂,进行宝卷念唱展演。与此同时,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宝卷故事的传承创新和振兴发展进行研讨交流。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西宝卷》——这种流传近千年的民间说唱艺术,正在一次次保护与传承中走出深闺,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服饰是一个民族瑰丽文化的“代表作”。在裕固族姑娘杨海燕的记忆里,最美的场景莫过于童年时每逢盛大节日,牧民们穿着艳丽独特的裕固族服饰,在草原上欢歌起舞的样子。“是情怀,也是责任。”如今,已经用九年时间保护传承裕固族服饰文化的杨海燕,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裕固族服饰传承人,开发生产出3大系列150个种类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裕固族服饰工艺品。而在张掖大地,一大批传承人也同杨海燕一样,秉承着文化传承的理念,带着情怀与责任,努力“唤醒”最美的民族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河西走廊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汇之地,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张掖,抢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强化传承人员培育,积极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运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一个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正在逐步形成。据了解,通过挖掘整理和积极申报,全市现有河西宝卷、裕固族婚俗、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34项,市级100项。

  自2006年以来,我市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牧区,走访民间社团,挖掘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民间技能技艺,寻找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员,并整理成书籍文献和视频资料。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组织传承人通过作品展览、现场演示、节目表演等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搬上舞台。充分利用旅游业井喷式发展优势,创作编排了《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仙姑传奇》《皮影戏》等30多个非遗剧目,扶持甘州小调、乐善忠义班、大鸭剧社等20多个民间社团成立演艺公司,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有效解决民间社团演出资金短缺难题,实现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经济创收“双盈利”。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大非遗资金投入力度,通过给传承人发补助、建立场所、搭建平台和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传承人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传承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目前已建成高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场馆2个、传习所24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名、省级45名、市级199名,每年争取专项保护资金和补助经费200多万元。

 

 

编辑: 邓瑞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