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观点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大逻辑 来源:中国张掖网    2017年09月11日 09:39

  王金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中央提出这一经济工作的纲领性思想,为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强大动力,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大逻辑,就要先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指的是中国经济有着确定的美好愿景、随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动态优化过程,即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完整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首先,既要看到基本面是好的,也要正视困难和挑战。立足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经济新现象和发展新趋势不断涌现,创新在发展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结构性改革开启经济新周期,新一轮对外开放给世界更多机会,新消费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新常态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我们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其次,既要看到若干新特征,也要看到其中包含着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工作方向,也就是强调不以GDP论英雄、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更好作用以及依法治国的保障作用、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

  最后,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贵在把握规律、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概括起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既权威又通俗的方法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关键一役,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下好的先手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就是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五大政策支柱”“五大重点任务”。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抓住的关键点。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供给和需求均属经济学范畴。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主要从需求拉动角度来看问题,强调要素投入,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与之对应的“供给侧”问题,则是从供给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因此更具中长期视野。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排斥,也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它们互为依托、互为作用,犹如硬币之正面反面、手掌之心背。供给侧改革最终也是为了创造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供需调控需要各取所长、各有侧重、交替使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坚持“三大马车”与“三大发动机”双轮驱动、共同发力,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对称平衡,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实行需求紧缩,而是强调主次要分明,在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时,我们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同时,也并不意味着要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提出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一是曾经一度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越来越得不到国内国际条件的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这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二是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度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越来越源于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缺陷,并明显影响中长期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并且多发生在供给侧。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致力于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其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供给侧。必须采取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助推中国经济走向预定的目标,避免通过短期刺激进行的需求管理或谋求经济反弹。

  提出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不断探索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周期、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经历了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阶段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成因及发展方向,并且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再次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且突出强调了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并对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做了全面阐述,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也做了部署,基本定调了今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由此,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的意义:第一,它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指出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美好前景以及实现美好愿景的现实路径,所蕴含着的积极进取精神,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开拓了通往新繁荣的康庄大道。第二,它表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调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和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经发生转变,经济工作的侧重点、发力点都有新的动向,从而宣示了中国经济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决心,坚定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破解“三期叠加”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将有力地促使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迈上新的台阶。第三,它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把握,深刻反映出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所指向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改革,为我们的新飞跃提供了新的要素、条件、方法和环境,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成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张掖市仍然有一些地方和干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有的还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逆向而行。对此,我们都需要照照镜子,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提高认识后,还要靠扎实的工作和顽强的毅力来完成这项历史责任,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不把包袱留给后面,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作者:中央组织部博士服务团第16、17批成员,之前系张掖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现任张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副秘书长)

  注:此文刊登在《黑河论坛》2016年第5期。

 

 

编辑: 郑明圆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