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专题  >  环境整治  >  环保督察进行时

让祁连山焕发新容颜——甘肃省张掖市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纪实

2017年05月02日 09:19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今年初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谢家湾村养殖户周泽民,经过反复思量,作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主动关闭经营多年、位于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内的养殖场,暂时外出务工。“周泽民这个占地4.68亩的养殖场,以前养着100多只羊,羊只粪便既产生水体、土壤污染,还多多少少有大气污染的问题。”乌江镇镇长谢晓军介绍说,周泽民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考虑。

  地处千里河西走廊腹部的张掖,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是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卫国家的生态屏障安全,在张掖各级党委、政府肩负起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的同时,当地更多在保护区范围划定前“入驻”的企业、群众作出了跟周泽民一样的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重大举措。”张掖市委书记毛生武说,为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彻底整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生态环境部约谈问题,去年12月以来,张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启动实施了“张掖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行动”,各级党委、政府采取集中统一领导,靠前组织指挥,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整改,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起了一场生态保护的总体战!

  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积极履行政治责任,保卫家园的“命脉”

  张掖是一个典型的戈壁绿洲城市,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黑河湿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市域面积有一半以上属祁连山水源涵养区,近一半与黑河湿地相连,生态系统多样。可以说,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张掖绿洲的“命脉”所在。

  “张掖处在我国‘两屏三带’陆地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位置,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凸显。”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说,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张掖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张掖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其生态保护工作极具复杂性,任务艰巨。祁连山经历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以森林采伐、矿山开采、水电建设、旅游开发为主的较大规模开发,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作为祁连山的“地主”,张掖不仅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停止新的破坏,而且要义不容辞地还清历史欠账。因此,张掖在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上,坚持以“历史问题不放过、历史问题不遗留”为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整改生态突出问题,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命脉”,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掖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指示和甘肃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中央和省上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全市最紧迫、第一位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全力推进生态环保问题整改落实。整改行动开始后,张掖市迅速成立了整改行动指挥部,全市6个县区和53个部门立下“军令状”,所有问题逐一建立台账,挂图作战,由市县两级干部包抓整改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市上组织了三轮直赴所有现场的明察和不定时的暗访,发现工作不力立即追责。至4月21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生态环境问题中,张掖市负责整改的171项已完成140项,整改率为81.9%。

  记者注意到,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张掖不仅勇于担当,而且主动作为,严守法律底线和生态红线。这179个生态环境整改问题中,除了49项是生态环境部约谈指出的外,其余130项都是张掖在组织自查、“回头看”的过程中发现的。目前,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已经过期的探矿采矿项目全部实现了关闭停产,未过期的探矿采矿项目也全部停工停产。此外,张掖对保护区内31个水利水电项目进行全面治理、环境修复,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到位,实现了水电站生态水下泄监控全覆盖,24小时不间断记录监控,并建立了环保、水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

  与此同时,张掖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和城乡环境卫生“大清洁、大整治”行动,动员全市900多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5名干部职工和20多万名群众参与其中,又发现和整治了一批生态环保和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综合施策勠力同心

  ——党组织广泛动员,引导全民参与“生态保卫战”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整改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群众必须积极转变生产生活的观念和方式。”记者在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黄家湾村采访时,村支书刘振华对记者说,整改行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动员,把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将培育农民良好生产生活习惯作为工作重点,按照一个问题不放、一户不落、一处死角不留的办法,最大限度集中开展玉米秸秆整治、废旧地膜回收、临时违章建筑拆除、养殖场区排污整治等专项行动,并设立了6处曝光台,让群众共同监督整治进展。此外,为了给构筑生态屏障“添砖加瓦”,村党支部以建设生态经济复合型农田林网为目标,坚持抓好农田主干道、渠系周边林带、沟边绿化和残次林网的改造,起到了保护水系、防风固沙的作用。

  综合施策,为构筑生态屏障贡献应有之力。正如黄家湾村党组织引导全民参与行动的做法一样,记者在张掖的各个县区采访时发现,张掖各级党委、政府正在动用一切力量,穷尽一切办法,用最坚决的态度,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整改到位、不留欠账。

  临泽县五泉林场处于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早在2006年当地村民曹玉荣就在林场西面的80亩耕地上建立了玉米制种加工的晒场,2013年他在临时租赁的土地上建立了玉米制种的小型加工厂,并建设了彩钢房等用于制种玉米收购加工和存放的设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这个加工场位于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加工项目等人类活动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必须拆除搬迁。”临泽县林业局副局长、五泉林场场长王福明说,2016年11月,他们在自主进行核查时发现了曹玉荣加工厂的情况后,立即着手展开整改行动。得知曹玉荣因欠债问题在金昌监狱服刑的情况后,整改工作人员专程赶赴金昌监狱,与曹玉荣与谈话协商,并征得其同意签订了拆除委托书,同时工作人员还多次找到曹的家属,耐心做工作,仅仅20多天后,加工厂被全部拆除。

  “原来,各地来我们林场区域自驾游的游客比较多,乱扔垃圾现象普遍,既污染了环境,也大大增加了护林员的工作负担。从去年到现在,林场在林区设置了关卡,禁止游客踏足,并重点进行了垃圾的捡拾、打包,然后带回市区集中处理。现在林区比以前干净多了。”肃南县西水林场塔尔沟护林站站长呼海林说,护林站管辖的区域处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为了进一步净化林区环境,站里在做好天然林保护、国家公益林管护等日常工作的同时,4名护林员从今年春节后一直忙到了现在,“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每人每天平均要走20公里以上,有时候晚上赶不回来,就得自己想办法住在山里边,渴了就吃山里的雪……”

  更多的人在像胡海林和同事们一样奋斗。张掖市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行动开展以来,张掖各县区党委、政府都把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摆在了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并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及群众发力攻坚,扎实推进整改行动,进入了一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战。

  在甘州区,当地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人大代表在行动”,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环境卫生随手拍”等活动,大力开展绿色、生态和环保教育,层层发动干部群众32万人次参与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形成了领导示范带头、党员干部攻坚克难、企业、群众全面参与的生态环境整改大工作格局。在高台县宣化镇,当地采取“拔红旗插绿旗”挂图式作战方式推进整治;在民乐县三堡镇、民联乡,当地充分发挥党员在生态环境整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我是党员我先行”活动,把“十走四治”纳入党员“冬训”、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甘州区安阳乡、南街街道组织党员开展环境整治承诺践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转产就业绿色发展`——共筑美好新未来

  2013年,肃南县马蹄乡的牧民王秀花告别了族人世代生活的草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但这一切,一度让从小生长在草原上的王秀华很不适应。“楼房里受拘束大,草原上相对更自由,平房出入起来方便,周围还可以种草、种菜,养羊的收入也比现在要高一些。”王秀花说,搬入牧民定居点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搞起了舍饲养羊。渐渐地,她明白了过来:虽然她家养羊的数量比以前少了一些,单纯来自养殖的收入有些下降,但却拥有了孩子上学、老人就医、就近务工等诸多生活便利和增收渠道。

  “以前,我们放牧的年收入大约为8万元,现在舍饲养羊的收入约5万元。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享受草原奖补等惠农政策,享受学生小学到高中学杂费、住宿费全免及交通补助、餐补等多种扶持政策,一年能拿到财政惠农补贴资金1.7万余元。另外,丈夫还能在马蹄寺景区就近打工,一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王秀花对记者说,与家庭收入的稳定增加相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放牧生活的终结,草原的生态明显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前,刚到春天,草场被羊啃得啥草也没有了,现在春天草场的草长势很旺盛,到夏天长得很高,河里流淌的水也比以前大了。

  祁连山是藏、裕固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牧场。肃南县副县长丑生荣说,近年来,肃南县以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为突破口,将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捆绑”在一起,引导农牧民下山,转产就业,从事旅游、劳务输出、商业经营、舍饲养殖等多种产业,既解决了农牧民交通难、通信难、就医难、入学难、吃水难等生活难题,又减轻了祁连山生态的承载压力。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划设后,经过生态搬迁、牧民定居工程,张掖境内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内的牧民已从1.8万多人下降到2213人。”张掖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祁连山核心区、缓冲区内人为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张掖启动了农牧民易地搬迁工作,以实现核心区内农牧民的全搬迁,今年年内核心区范围内149户、484名农牧民将率先全部迁出。

  核心区、缓冲区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但由于保护区规划屡次调整,致使一些旅游、水电及生活设施进入保护区。为了更好地保护祁连山生态,张掖对保护区内所有旅游设施均进行停业整顿。如今,张掖已对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的项目实现了全关闭: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海潮坝旅游景区彻底关闭退出,七一冰川接待站已拆除了所有临时建筑……经过整治,张掖实现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内无任何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性目标,祁连山进入了“最安静”的时期。与此同时,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张掖更多地方、更多的人们正在从“小我”的“变局”中积极谋求绿色转型、发展。

  前一段时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郑建军下决心关闭、拆除了自己经营了22年保温材料厂。“我的保温材料厂建于1995年,当时还没有形成黑河湿地保护区。”站在甘州区乌江镇党家寨村已经拆除一空的厂区边,郑建军说,刚开始得知厂子因处于保护区范围内需要拆除的消息,他是有些抵触情绪的,但随后他积极主动自行拆除了厂房等设施,并恢复了厂区原有地貌。作出这一决定,原因是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情景:“黑河的水流很大,水里还有鱼,随便一捞就能捞到,不知从何时起,黑河水流越来越小……”

  “张掖是个好地方,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黑河湿地和张掖周边的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但我们这里的生态比较脆弱,不能再搞破坏了。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为了生态保护大局,损失点个人利益又能算什么。”郑建军说,想到这些,最终忍痛决定拆厂迁址再建,而且自行负担了50多万元的费用。

  “芦荡伴柳草萋萋,碧水连陂数十里。”郑建军在拆除保温材料厂时,特意保留了一棵建厂时栽植的左公柳。郑建军希望,以后在保温材料厂的原址上,也能出现水光潋滟、柳条依依、芦苇丛生、群鸟翩跹的壮丽美景。

  跟郑建军期望的一样,让人们欣喜的是,目前,一项总投资52.6亿元的《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已经全面启动,这项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将使“最安静”的祁连山焕发新的容颜。

编辑:杨红丽
更多>> 甘肃新闻
更多>> 视频新闻
关于中国张掖网关于张掖大众文化网络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系方式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不良信息举报中不良视听节目举报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主管: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共张掖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张掖市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办公室
中国张掖网 版权所有 陇ICP证120005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甘新办 许可证编号:6201026)